巴蜀文化起源于哪里(巴蜀文化传承探索大揭秘)

时间:2024-11-21 11:31:27

巴蜀地区文化地理格局示意

溯源巴蜀

本次研究以史籍深读为基础,以考古佐证、实地踏勘、专家访谈为支撑,在传统巴蜀文化基础上,拓展补充巴蜀地区在建党100年、建国70年、改革开放40年期间历史文化遗产和当代重要建设成果的研究,以更加广义的巴蜀文化概念将巴蜀地区作为文化共同体,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为主要空间载体,溯源历史空间、文化环境与城市发展演变特征,作为研究基础。大致可分为先秦、秦汉、唐宋以及近现代四个历史阶段:

巴蜀地区文化发展脉络演进分析

1、先秦时期:同流存异,蜀崇文,巴尚武

古蜀国源于岷江上游,南迁至成都平原繁衍生息,勤事稼穑,崇拜源于农耕文明的“天-水-地”三官文化。古巴国源于大巴山区和巫巴山地,毗邻秦楚强敌,崇武尚力,巴蔓子等人正是忠勇巴国文化特质的缩影。伴随巴人西迁、蜀人南迁,“巴蜀世战争”后,两国国土于川东地区接壤,文化在战国时期趋于一致。

先秦时期巴人、蜀人迁移路线示意图

2、秦汉-三国时期:秦统巴蜀,水利兴、蜀道通

秦灭六国、先征巴蜀,巴蜀地区迎来了“秦氏万家入巴蜀”的第一次大规模移民,地域文化渐趋华夏。蜀地兴修水利、初辟蜀道,道教缘起,“天府之国”美誉始成;巴地兴于战事、守卫要塞;江州(现重庆主城)、鱼复(现奉节县)成为三国蜀汉政权的养息复兴之地。

秦汉三国时期巴蜀地区主要城镇和蜀道线路示意图

3、唐宋时期:空前繁荣,水运拓、商贸勤

受到唐长安城的辐射带动,巴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空前繁荣,形成了北越秦岭至关中、南经云滇达印缅、西破壁垒入高原、东出夔门通吴越四向通达的对外交通体系。成都成为“扬一益二”的国家中心城市,三峡的通航让重庆、奉节等沿江城市空前繁荣。

唐宋时期巴蜀地区主要城镇和对外交通线路示意图

宋元时期,巴蜀地区利用山形水势构建了三道防线,形成以钓鱼城(位于现合川区)、江州(现重庆主城)为核心的四级山城防御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守卫作用,留下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城池遗址。

宋元时期巴蜀地区四级山城防御体系示意图

4、近现代时期:波折前行,开放地、战略方

重庆历经清末开埠和战时陪都等历史阶段,成为国家重要的商贸、文化、军事、政治中心,留存诸多军工企业、洋行公馆和文化机构。统战时期,红军长征途径川渝,巴中、广安等地成为重要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江竹筠、杨汉秀等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凝结彪炳史册的红岩精神。建国后,成渝地区成为三线建设主战场,催生出德阳、绵阳、涪陵、攀枝花等一批新兴工业重镇,留下丰富的工业遗产和三线建设遗址。

巴蜀地区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保护传承

1、凝聚区域共识,以“总体历史观”建立巴蜀文化价值谱系

围绕大山大水之邦、“红色基因”宝库、内陆开放高地、烟火宜居之城四大文化价值主题,梳理提炼涵盖地理、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领域的10项文化价值特征,和以三峡文化、革命文化、三国文化等为代表的20个主题文化故事。结合地方特色扩大遗产名录,将长征、古道等文化线路;农耕景观、灌溉工程等人文景观以及重要历史地段等纳入遗产保护名录,梳理形成298处代表性遗存,共同形成巴蜀文化价值谱系。

巴蜀文化“主题-特征-故事-遗存”价值谱系示意

2、突破行政壁垒,搭建区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空间格局

识别文化魅力单元,促进同类型文化资源整合。基于成渝地区山水与人文高度契合的特征,对全域自然文化资源进行定量分析,结合地理格局、城乡经济、交通组织、旅游服务半径等因素进行定性修正,划定18个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魅力单元。

巴蜀地区文化单元识别与分布图

构建区域文化走廊,协同跨地区文化保护利用。以长江、嘉陵江等川江水系、金牛道、米仓道等古道线路为纽带,重要交通廊道为支撑,串联18个文化单元,形成大河文明、古蜀文明、金牛渝水、米仓渠江、乌江酉水和成渝驿道6条区域性文化走廊。

巴蜀地区区域文化走廊分布图

培育文化窗口城市,推动魅力资源与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考虑文化、旅游、交通、人口、服务水平等因素,建设以重庆、成都两大国家中心城市为引领,乐山、江津等历史文化名城为支点,奉节、巴中等文化魅力城市为补充,塑造价值突出、特色鲜明的三级文化窗口城市。

巴蜀地区文化窗口城市分布图

3、面向传导实施,制定行动指引与示范性项目

对区域文化单元、文化走廊以及文化窗口城市提出保护传承路径与行动指引。鼓励协同城市共编单元、走廊保护利用规划,细化区域文化保护传承空间,落实文化共保与共建项目,并制定各级文化窗口城市在文化展示、文化交往以及文化消费等方面的设施配置标准。

文化单元、文化廊道和文化窗口城市建设指引

对接两地职能部门与 “十四五”规划,制定38个区域性重大项目。明确项目推进方式、责任主体城市以及选址建设要求,成为行政管理部门推动区域文化保护传承的行动抓手。

区域性文化保护传承重大项目示意(部分)

4、创新管理体制,形成一套有效传导的管理架构

打破现有行政边界和“条状”管理模式,探索形成省、市两级、联动各职能部门的管理架构。省级层面成立巴蜀文化保护与传承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管理条例、协调部门分工、认定区域遗产等工作;市区层面成立巴蜀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组,负责遗产巡视监管、遗产和文旅项目申报实施等工作。鼓励发挥行业协会、社会媒体等非政府组织机构力量,提供技术、资金、人力支持。

巴蜀文化保护传承管理架构示意

对于共建项目,构建“申报—规划—管理—监测”全过程制度体系,需分级上报至巴蜀文化保护工作组和委员会,通过两省市组织联席会议进行审议。

区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流程示意

思考总结

1、突破学科壁垒与行政制约的跨界探索

该项研究在开展过程中,尝试将空间规划与历史学、考古学以及行政管理相结合,多次与川渝地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诸多专家学者以及两地规资、文旅部门开展广泛交流与技术咨询,从文化价值、空间格局、管理机制三方面着手,建构巴蜀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形成凝聚学科共识的研究成果与突破行政部门管理制约的有效工具。

跨学科、多部门的交叉融合探索

2、搭建区域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技术创新

本次研究以巴蜀地域文化单元为切入点,通过历史溯源与空间分析,形成四个“一”保护传承体系,即一个价值谱系、一张文化总图、一个实施大表和一套管理机制,补充现行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中,跨省市区域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缺失环节,并将研究成果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国家保护巴蜀文化遗产、共建巴蜀文旅走廊战略意图,协调川渝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