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市区广厦家园小区的侍茂贵,今年已经80岁。多年来,他靠修鞋贴补家用。如果有老人、学生和残疾人来缝包、修拉链,他就不收费。尽管自己过得不算富裕,可侍茂贵这“亏本生意”一做就是几十年。

花20多分钟
免费帮别人修包
立秋后的狮城街头,临近中午的阳光依然很足。
在市区新华东路南侧、沧州商城东面,有一个修鞋摊。侍茂贵穿得板板生生,坐在三轮上等顾客来修鞋。一上午快过去了,还没有一个顾客来。
就在侍茂贵准备低头的时候,来了一位60多岁的男士。那位男士举着手中的一个黑包,试探着问:“老师傅,能给我修一下包上的拉链吗?”
原来,那位男士发现相机包上的拉链拉不动了,跑了好几个地方都没修好。
“拉链用的时间太长了,拐角地方的线被拉锁磨断了,难怪你拉不动。”侍茂贵戴上老花镜,一眼看出来问题所在。“这个拐弯的地方最难修了……”说着,侍茂贵拿出许多针,依次扎在每个拉锁牙的间隙里,一点点用修鞋机缝起来。
相机包开线的地方只有四五厘米长,侍茂贵却整整修了20多分钟。那位男士拿着修好的相机包,问他需要给多少钱。“不收费,你这个活又不用配件,我就是搭了点时间……”侍茂贵摆摆手,笑了。
一上午没有挣钱,午饭还是要吃的。侍茂贵拿出兜子里的一个玻璃瓶,里面装着凉拌的黄瓜丝,又从塑料袋里拿出老伴给烙的发面饼,就着带来的水吃起来。
八旬老修鞋匠
总做“亏本生意”
侍茂贵出生在江苏,从年轻时就以修鞋为生。1986年,侍茂贵来到沧州摆修鞋摊,一修就是近40年。1998年,侍茂贵和家人落户沧州,两个女儿也都结婚了。
其实,农民出身的侍茂贵和老伴都没有退休金,多年来一直靠修鞋维持家用。尽管修鞋是家里唯一的收入,侍茂贵却总是做些“亏本生意”:学生、残疾人和老人来修包、修拉链不收费。有些需要换新的配件,他也是象征性地收个配件的成本费。
早些年,侍茂贵在第二中学附近摆摊时,看到一个小男孩抱着书包走。他一问才知道,那个小男孩的书包带断了。“过来,爷爷给你修书包……不要钱!”侍茂贵招呼着那个小男孩过去,免费给他将书包带缝好。
“有些书包的带缝得不紧,还有些书包的拉锁太单薄容易断。每年孩子们开学后1个月的时间里,书包容易出现问题。”侍茂贵说,每当孩子们来缝书包带,他都不收钱。
有一次,李家花园一位居民来找侍茂贵修裤子上的拉链。侍茂贵发现,对方是一名智力障碍的男子,便没有收对方的钱。一连5年,那名男子每次光顾侍茂贵的修鞋摊修东西,侍茂贵都不收费。“他每年也就来个两三次,我也费不了多大事。他那个情况,我哪能忍心收他的钱。”侍茂贵摇摇头说。
“来修东西的顾客里,大多是老年人。有的是衣服上的拉锁不管用了,有的是包开线了。我就帮他们用钳子捏捏拉锁,用修鞋机缝几针。都是顺手的事儿,对我来说又没啥成本。”侍茂贵说。
老伴知道侍茂贵一直做“亏本生意”,也从来不埋怨。“老伴比我还热心,也经常帮助别人。”侍茂贵理了理雪白的头发,忍不住笑了。
哪怕到了90岁
还愿意去帮助别人
不管收不收费,侍茂贵都很认真地面对每位顾客。戴着老花镜的他,坐在马扎上微微向前倾着,左手着拿着鞋,右手慢慢摇着修鞋机的轮子,一圈一圈又一圈。修鞋机的针拖着线,精准地落进每一个针眼里。
这位八旬老修鞋匠,认真缝着鞋,也缝下那匆匆却饱含温暖和善意的时光。
渐渐地,侍茂贵岁数大了。两个女儿心疼他每天跑6公里路出门摆摊太辛苦,想让他好好安享晚年。侍茂贵却不愿意:“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我出摊的话,备不住能给哪个需要修东西的人救个急呢!”
70岁那年,侍茂贵对自己说,等干到80岁就收摊不干了。一晃10年过去,尽管已头发花白,80岁的他依然觉得自己身体没问题。于是,侍茂贵又对自己说:“那就干到90岁,实在干不动了再说。”
尽管每天奔波,吃得也很简单,侍茂贵却很知足:“现在的政策好,我和老伴住上了廉租房。我们的日子,好着呢!要是有能力帮帮别人,我就帮一把。等我90岁的时候,如果还干得动,还会免费给那些残疾人、老人和学生修包、修拉锁。”
(记者 崔春梅 通讯员 韦殿禄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