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TOD综合开发已成为超大城市优化空间结构、提升功能品质的重要路径。为何选择这种开发模式?又如何通过“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协同发力,将交通功能、城市品质,与市民生活有机融合?今日一起聚焦。

将“流量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
“在这个区域我们到时候会盖两栋塔楼……”。在地铁6号线五里店站,重庆交通开投集团资产管理部工作人员高晶,正在给来渝考察轨道TOD项目的安徽开发商作介绍。
安徽长城置业集团有限公司成渝市场拓展组组长葛炎晨透露,今天他们考察的3个地方都跟轨道相关,之所以瞄准这样的地块,就是因为它的交通比较好,流量也比较大。

TOD,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简单理解,就是以站点为圆心,在5到10分钟步行范围内,将上班、购物、居住等需求“打包”在一个圈里。这种模式在全球多个城市有成功实践:香港约45%的人口居住在地铁站方圆500米内;新加坡通过TOD打造新市镇,有效疏解了中央城区的人口压力。如何因地制宜发展TOD,将轨道交通的“流量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成为重庆打造交通新图景的关键题眼。

选择TOD模式,可以说,这是山城重庆优化超大城市空间结构,应对独特山地地形的精准适配。重庆,山峦叠嶂、两江分割,怎样穿透山脉、跨越江河?轨道交通,成为打破空间束缚,串联分散组团的高效便捷的“城市走廊”。截至今年7月,重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已达到582公里,建成全球最大的山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但更进一步的问题是,虽然轨道交通高效利用了有限空间,但特殊的山地地形,始终让重庆新建轨道的土地成本、工程难度都明显高于平原城市。新的挑战又如何破解?思路依然在“高效利用”这四个字,破解之道,在于如何将轨道的庞大“流量”,转化为城市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增量”。
小切口”利用资源
“大手笔”引导资源
作为超大城市,重庆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超400万人次,可开发的潜力地块超60公顷,蕴含极高的资源转化价值。重庆是国内最早推进TOD建设的城市之一。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2022年底,我市出台了中心城区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用地管理办法,随后,住建、规自等部门进一步就用地控制、预埋预留、土地整治、收益分配等领域细化措施,形成轨道站点TOD综合开发体系。

市住房城乡建委轨道交通建设处副处长陶涛表示,打造轨道+商业、轨道+文旅、轨道+社区服务等多种消费就业生活的新场景,形成多层次的人口聚集的效应,最终也会反哺用于轨道自身的建设和运营。
重庆交通开投集团资产管理部部长左璇说:“让它变成一个综合效率更高的项目。并不是说我们是一个开发商、只做居住。它肯定还承载了一些城市的功能,我们的目的是能级的提升。”

观察近年来重庆的相关探索,可以梳理出两条代表性路径:第一条,是向空间要效益的“垂直开发”。如果说早期李子坝单轨穿楼还有些“无心插柳”的意味,到沙坪坝站“高铁穿楼”、重庆东站“0换乘”等等,已是设计先行的手笔。以“工程创新”破解地形难题,形成一批“交通+消费+文旅”的代表性项目。第二条,是向区域要价值的“圈层开发”,以站点为核心向周边逐级拓展 。如果垂直开发是“小切口”利用资源,那区域开发则是“大手笔”引导资源。

“小切口”利用资源,“大手笔”引导资源。我们来观察“大小之间”的TOD模式。TOD倡导高密度、高强度、立体化的“站城一体化”开发,从“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也就是说,不是平面的扩张,而是围绕站点这一“垂直交通核心”,向上和向下要空间、重塑价值。政府层面,“有为政府”引领,规划先行,政策保障;市场层面,吸引各类企业积极参与,确保项目的品质和运营效率,展现“有效市场”的活力。以6号线王家庄站为例,项目在规划阶段,就明确教育、商业等基础配套要优先落地。通过40余次招商对接,最终引入实力雄厚的央企进行开发。数据显示,项目开发后王家庄站日均进出站客流比此前提升了30%以上。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重庆并非“一刀切”地推进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而是分类实施,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制定差异化方案。
量体裁衣 分类实施
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
今年6月27日,重庆东站正式开通运营。这座“超级枢纽”可谓重庆枢纽型TOD的典范。东站利用原有的地形高差,把铁路站场“架高”到一座“桥”上,由此置换出约55.6万平方米的开发空间。桥的上方,修建铁路站场、候车厅和旅客服务夹层;桥面和桥下,则嵌入轨道、公交、长途汽车,通过电梯、扶梯,构成高铁、地铁、公交无缝对接的立体换乘体系,不仅提升交通效率,更大幅提升居民出行体验。

站城共生,让交通枢纽成为城市的会客厅,而通过商服型TOD的打造,轨道站点,也成为城市商业的新地标。金沙街TOD项目位于沙坪坝区三峡广场核心区域,与龙湖·金沙天街无缝链接,这一TOD项目整合了轨道1号线、9号线、环线和在建的7号线,同时汇聚40余条公交线路辐射全城,通过站城融合开发,日均60万客流天然转化,展现出强劲的商业变现能力。
除此之外,我市还在打造产业型TOD,侧重提供文体或生态功能的公服型TOD,以及完善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居住型TOD,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的固有禀赋,通过精细化规划、设计和运营,让轨道延伸处的城市品质更加优化,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怎样让“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地协同发力?在重庆交通大学智慧城市学院院长、教授 陈坚看来,概括起来是两个维度:第一个,能够体现以人为本和社会的关切导向,让这个TOD的项目开发之后,能够真正发挥社会效益、经济价值。同时,能够吸引市民在TOD周边完成居住、休闲、工作、购物一系列的活动,能够聚焦在TOD沿线,这个时候就体现了“有为政府”加上“有效市场”的结合。以人为本,人性化这也是非常契合我们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一个新要求。实际上,非常优秀或者高品质的TOD综合开发,对于整个城市的更新、城市品质的打造,是非常有效的一种载体和新的方式。

在重庆,山地地形固然是约束,但也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立体感和层次感。通过TOD开发,塑造出富有空间特色和趣味的公共空间,既给市民带来了便捷的“出行到达”,还为城市生活刷新了一种新奇的“体验到达”。这样的一体化,将轨道流量转化为集约化、高效化、人性化的发展增量,最终实现的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循环双赢。
(重庆广电-第1眼TV 傅了 邓静 吴静 李波 雷羽 李艺 陈力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