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如敲鼓,竟是脑动脉瘤上长出血管分支,专家精准拆弹给血管穿“防护网”

时间:2025-04-09 17:26:00

“医生,我最近总感觉头痛,就像有人在我太阳穴敲鼓……”来自江西的患者小周拿着当地医院的颅脑核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报告单,上面赫然写着“左侧颈内动脉瘤”。

这个突如其来的诊断,让他吓了一跳:“我平时能吃能睡,怎么就长瘤了?”虽然医生建议手术治疗,但动脉瘤未破裂,日常影响不大,所以并未治疗。随着时间推移,日常偶有头疼,经多方面的考量,他选择到上海冬雷脑科医院寻求进一步治疗。

血管分支带来的治疗难题

经初步诊断,上海冬雷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盖延廷认为小周的左侧颈内动脉瘤目前未引发严重症状,但鉴于其存在破裂的高风险,建议尽快进行手术干预。

脑动脉瘤,就像血管壁吹出的泡泡,我国每100个成年人中就有2—5人携带这种“不定时炸弹”。这些“血泡”尤其偏爱30-60岁的职场主力军,女性更是高危人群。盖延廷在向小周介绍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就像老化的自行车胎容易鼓包,高血压、吸烟、遗传等因素会让脑血管壁变脆弱。”

更棘手的是,有些动脉瘤还像“八爪鱼”般伸出血管分支。这种动脉瘤上还存在分支血管的情况在临床上并不罕见,约30%的动脉瘤生长在血管分叉处。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等区域就是“重灾区”,错综复杂的血管网络让这些“炸弹”的拆除难度直线升级。

“这些分支血管并不是可有可无!”盖延廷指着影像图解释,“每根血管都承担着给特定脑区供血的重任,就像给城市供电的不同电缆。所以对于这类动脉瘤的治疗,重难点在于如何处理掉动脉瘤的同时,保留血管分支的正常功能,避免损伤这些重要血管,引起并发症”。

传统治疗如同“堵漏”——用弹簧圈把动脉瘤塞得密不透风。但遇到血管分支时,这种“蛮力填塞”可能连正常血管一起封死,导致脑梗、偏瘫等严重后遗症。小周的病例正是典型代表。他的动脉瘤上正好有血管分支。

给血管穿上“智能防护网”

面对这种“带血管分支的动脉瘤”,主要有3种解决方案。传统方案主要是采用2种方式,其一就是开颅夹闭,但此类开颅手术创伤比较大,也有一定动脉血管闭塞的风险。其二就是用弹簧圈填塞动脉瘤,就像用钢丝球堵住破口。但若分支血管刚好长在瘤体上,填塞时可能误伤“无辜”,导致血管闭塞。

新一代“密网支架”化身智能滤网,撑开血管后,既能阻挡血流冲击动脉瘤,又能让分支血管自由穿行。就像在破损水管外罩层细网,既止住漏水,又不影响正常出水口。

这种“疏而不堵”的策略,让手术安全性大幅提升,术后恢复也更快。患者及其家人最终选择了这种微创方案。

手术当天,盖延廷团队开始了这场精细而复杂的手术。他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手术器械,将密网支架精准地放置在动脉瘤的颈部,编织出一张张精密的网格,为患者的血管穿上了“智能防护衣”。

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手术,周星星终于被推出了手术室。他的家人焦急地等待着,当得知手术成功时,他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周星星也在术后的恢复中逐渐康复。

现代医学早已不是“开颅手术”的单一时代,密网支架、血流导向装置等创新技术,让脑动脉瘤治疗进入精准微创时代。就像周星星接受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既拆除了“炸弹”,又保护了珍贵的血管网络。记住:早发现、早干预,才是应对“颅内不定时炸弹”的最佳策略。

医学科普:脑动脉瘤破裂有多危险?

首次破裂死亡率达35%,二次破裂飙升至60%~80%!及时治疗是关键。

脑动脉瘤破裂前常“悄无声息”,但以下情况需警惕:

1、突发剧烈头痛(像“雷劈般”疼痛)

2、单侧眼皮下垂、视物模糊

3、家族中有人患过脑动脉瘤

4、长期高血压、吸烟、酗酒

预防动脉瘤破裂,从日常护血管开始:

1、控血压:少吃盐,定期监测

2、戒烟限酒:尼古丁会“啃食”血管壁

3、避免用力过猛:便秘时别憋气使劲

4、保持好心态:情绪激动易致血压飙升

专家建议,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2年做一次脑血管检查,高血压患者更要严格控制血压。当出现持续头痛、视物重影等症状时,请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