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小痛不用跑大医院 江都“超级医共体”破解基层看病难

时间:2025-08-10 12:28:00

【来源:扬州网_扬州焦点】

8月5日,江都区小纪镇居民陈秀芳(化名)康复出院。

6天前,70岁的她因胸闷、夜间无法平卧入睡,前往家附近的小纪镇卫生院吴堡分院就诊。入院后,医护人员为其进行了胸部CT、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

检查刚完成,江都区人民医院专家便通过影像、心电远程会诊中心平台接收到了结果,并出具详细诊断报告。结合检查结果,卫生院诊断为慢性左心衰竭。经过5天住院治疗,陈秀芳症状缓解,顺利出院。

偏远乡镇卫生院能让患者在“家门口”得到有效治疗,得益于江都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成效。

2024年5月,江都区作为全省试点,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根据区情,我们采取‘2+4’复合型医共体模式,即由两个医共体与江都妇幼保健院、区疾控中心、区三院和区四院组成‘超级医共体’,打通治病与防病、普科与专科界限,一体化整合医疗资源。”江都区卫健委主任刘兴兵介绍,其中,江都人民医院和江都中医院作为医共体牵头单位,12家镇卫生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所属分院、村(社区)卫生室作为成员单位。

县乡医院是守护基层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但受限于医疗资源和技术水平,以往患者往往“小病县里查,大病送大医院”。

基层缺什么,医共体就补什么。

针对乡镇卫生院检查能力不足的问题,江都区一方面对8家镇(社区)卫生院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全区16家基层医疗机构CT、高端彩超配置已实现全覆盖,胃肠镜配置覆盖率达80%,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另一方面,依托区内医院建立“十三大信息化中心”,其中检验、病理、心电、影像、转诊、远程会诊和集中审方“七大中心”已投入使用,肿瘤、慢病、急救和消毒供应“四大中心”正加紧建设,即将投用。

硬件提升的同时,人才支撑也同步跟上。

江都区通过“引才、育才、留才”机制保障医共体高质量发展。“我们为高级领军人才落实事业编制,提供年薪50万元,增强人才吸引力;每年设置约20个人才储备岗位,培养留得住的本土医学人才。”刘兴兵说。此外,全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选派83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专家驻守基层,开展至少6个月的长期帮扶。目前,已有78名医师完成帮扶,累计服务超1万天。

让群众信任县级医疗水平,关键在于大病能否在县域内治疗。为此,江都区推动大医院资源下沉,重点帮扶基层医院建设特色专科,实现“一院至少一特色”,以差异化服务吸引患者。

以邵伯中心卫生院为例,中医原本是该院的短板。去年10月起,医共体牵头单位江都中医院派出中医内科、骨伤、眼科等8个科室的32位专家,组建8个名医工作室,每周轮流坐诊。

“7个月来,卫生院中医门诊量同比增长20%,住院患者中药使用率从零提升至40%,中医康复科也在逐步恢复。由于中药具有‘简、便、验、廉’特点,医院药占比还下降了14%。”邵伯中心卫生院院长臧传华说。

小病小痛无需再跑大医院,就近即可诊治;大病可通过远程医疗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服务;重点疾病患者和重点人群还能就近获得健康管理……随着江都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的深入推进,基层群众“家门口看好病”的愿景正成为现实。

成效通过数据直观显现:今年1月至6月,江都区基层诊疗占比升至近70%,基层单位呈现“四降四升”——“四降”即医疗总收入下降5.88%、次均费用下降9.47%、药耗比下降14.65%、医疗纠纷下降9.5%;“四升”即有效收入上升15.33%、门诊人次上升1.91%、住院人次上升6.39%、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收入增加489.43万元。

通讯员 江萱 记者 杨宝岭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