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燃小院一隅。陈玮琪 摄
雨后初晴,云浮市云城街道牧羊村一条小巷深处,新中式庭院“茶燃小院”人流不断。
凉亭下细语伴着咖啡香,小溪穿院而过,月洞门定格游人的笑靥。不远处两座静默的矿山见证着奇迹——半年前,这里还是荒废十余年的破败石米厂,如今却“长”出了600平方米的“美丽庭院”,为乡村注入鲜活气韵。石女士擦拭着竹制茶盘笑道:“谁能想到,这块烂地真能变出个世外桃源?”
●南方日报记者 陈玮琪
“一块烂地”的新生
“第一反应就是一块烂地怎么做。”今年二月,石女士站在荒草丛生的废弃厂区前,改造的念头却如春草萌发。此前回乡过年,朋友围炉煮茶店面的温馨场景触动了她。“原本只想找个小空间慢下来,没想到装修范围越来越大。”石女士回忆道。
从佛山、珠海到中山,石女士四处取经。最终,一家肇庆的园林设计公司为这座新中式庭院勾勒蓝图,二月末动工,耗时四个月装修,六月软装进场。然而,零经验的装修经历,让石女士踩了不少坑——一处房间因防水疏漏成了“小池塘”;拱门打不开,师傅未按图施工又得返工。
六月末,凉亭初立、溪水潺潺,尽管连冰箱都未到位,但朋友偶然发在抖音的视频,竟引来了第一批结伴摸索而至的客人。那一晚,石女士紧急买冰杯救场,卖出七八十杯饮品。纵然没有桌椅,庭院也仅有几张竹椅与凉亭石桌,却挡不住客人的热情。而这场意外“试业”,让所有艰辛瞬间被点亮。“感觉一切付出都值得,心里也有了底气。”石女士笑道。
庭院烟火最抚凡心
“忙太久了,就想找个地方慢下来。”石女士道出初衷。如今的小院,成了城市压力的缓冲带:有人闲坐品茗,有人闭目养神,更有年轻朋友组队游戏。石女士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来了不下六次。“她自己爱这氛围,孩子喜欢来逗猫。”石女士笑着分享,秋意渐浓,围炉煮茶计划启动,餐饮系列也在酝酿中。
另一边,茶燃小院合伙人、摄影师朱矿森为小院注入了更多可能。七月末,他联动云浮二次元爱好者在此举办小漫展,凉亭小溪秒变动漫取景地。
“喝咖啡是悠闲,拍摄也是悠闲,时间错开,空间就活了。”朱矿森受汕头十一合村启发,致力将小院打造成“处处有景、处处可出片”的摄影基地。目前,小院还计划策划七夕、中秋、国庆的主题活动,引流之外,更求碰撞出独特火花。
石女士的期盼远不止小院本身——希望周边绿化灯光不断改善,有更多商家入驻,让牧羊村这个角落真正热络起来。
愿景不止一亩三分地
小院所在位置曾是发展“盲区”。“要走进巷子深处,晚上特别黑。”石女士坦言,当初村民推荐此地时,她惊讶于市中心旁竟藏着如此大块闲置地,周边环境与繁华城区落差鲜明。雇工时,不少人对夜晚来此工作望而却步。这让她想起考察参观过的“下小白咖啡屋”——一间店带火一个村。虽然个人之力微薄,但她仍想贡献一份力量推动这一角落发展。
改变正在发生。牧羊村委会桐油围李屋村村民小组长严娟感触最深:闲置十余年的旧石米厂焕然重生,租金增加了村民收入,村容村貌也大幅提升。“很多村民都说没想到石米厂变得这么好看。”她欣喜地说。
石女士深知,小院一亩三分地经营得再好,也需更大环境的支撑。她最大的焦虑从初期的“怕没人来”,转向了周边环境——路况不佳影响夜间客流,周边基础设施亟待提升。如今,茶燃小院这座“美丽庭院”就像一粒火种,但能否引燃整个村庄的振兴,仍需灯光、道路等“柴薪”源源添续。
当凉亭檐角挑起薄雾,溪水倒映矿山轮廓,茶燃小院的灯火,不仅照亮了游客的笑脸,也映着牧羊村村民眼中“没想到这么好看”的惊喜,以及创业者对“财通路通”的热望。从闲置地到打卡地,这座庭院的蝶变,恰是“美丽庭院”建设带动乡村发展的生动缩影。
■相关
图像框里
见证庭院新生
午后的阳光漫过茶燃小院的灰瓦白墙,一幅幅生动多彩的画面被定格,构成了这座庭院的别样生机——一场由云城区妇联携手小院为女性量身定制的摄影摄像培训,正让镜头成为解读“美丽庭院”的钥匙。
在授课老师朱矿森看来,这场公益培训是一场双赢。小院精心布置的众多景致,曾因许多群众“不会拍”而沉寂。但培训恰似桥梁,既助人掌握实用技巧,更引来人流与活力。
培训中,朱矿森以小院为鲜活课堂,将构图法则与光影奥秘娓娓道来:如何借助合理布局令画面生发层次美感,怎样驾驭不同时辰的光线为影像注入灵魂。
理论落地生根于庭院的方寸之间。学员们俯身聚焦墙角花朵上颤动的水珠,镜头流连于古朴陈设的温润肌理,更不忘捕捉姐妹们交流时眉眼间的专注与笑意。围绕“我镜头下的美丽庭院”,一幅幅浸透生活气息的影像在交流中铺展。
“内容扎实,全是干货,收获远超预期!”参与的女性朋友们由衷感慨。她们不仅系统掌握了手机拍摄的核心技能,更在光影的追寻里“加深了对庭院文化的理解”。许多人已迫不及待要将所学融入日常,用镜头持续记录自家小院与自家生活,让这份“美”溢出日常,为平凡日子添上诗意的注脚。
云城区妇联视此培训为持续赋能女性的起点,未来将紧扣“美丽庭院”建设主题,以更多精准技能培训为媒,激发女性群体以文化创造力深度参与家园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