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
7月22日,“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正式新增为国家新职业,让“乡村CEO”有了更贴切的职业身份。与此同时,“兼职帮忙”“待遇短板”等现状,让职业经理人力不从心。专家建议,要明确权责边界,拟定“权责清单”;同时要优化制度环境,让他们“轻装上阵”。
近日,重庆巫山县庙宇镇长梁村秋月梨种植基地内,800亩梨树成行,青褐色果实缀满枝头。“今年预计产量至少10万公斤,就盼着8月上市能卖个好价钱。”村党支部书记许生边踮脚为梨果套袋边说,脸上难掩笑意。
6月20日,重庆市首个“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人才改革试点在巫山县庙宇镇启动。该县首批77个试点村迎来56名专业“经理人”。许生便是其中之一。
7月22日,“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正式被新增为国家新职业。“持证上岗”的“经理人”正与乡村“双向奔赴”,成为破解“谁来兴村”难题的关键钥匙。
职业经理人“持证上岗”
“当前,巫山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普遍面临路径不宽、效益不高、引领不强等问题,人才成为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瓶颈。”巫山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坦陈,该县的村党支部书记中,有过项目经营经验的仅23%,9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项目缺少专业财务管理人员。
基于此,巫山县因地制宜将“探索‘经理人’改革试点 盘活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改革事项,通过引进、培育、选派一批懂市场、懂规划、懂策划、懂项目管理、懂产业运营的乡村产业人才,为农村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该负责人介绍,经过全覆盖调研全县乡镇,确定了庙宇、大昌、官渡等10个试点乡镇77个村作为首批试点,采取公开招聘、定向选拔、内部选聘三种模式,积极吸纳村干部、民营企业高管、科研院所技术骨干等,打造具有县域特色的“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队伍。首批试点村确定了56名“经理人”。
“我的另一个身份是巫山县金稻粮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许生告诉记者,2024年,庙宇镇长梁村、永安村、庙宇村、南溪村四个村“抱团”成立公司,主营粮油、特色农副产品生产销售、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等,他因年轻,有企业管理经验,被推选为董事长。
201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将农业经理人正式纳入新职业。7月22日,又新增“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为新职业,这意味着“乡村CEO”有了更贴切的职业身份。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李小云认为,随着乡村振兴的快速推进,产业经营更需要具有与市场对接、前瞻性的运营规划能力。同时,把乡村集体的闲置资产盘活,建立起新的产业,也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任务。“这些工作一部分是原来的农业经理人可以承担的,但需要更能适应乡村这些变化的新型经理人。”李小云说。
破解“谁来兴村”难题
重庆市农科院的水稻专家李贤勇作为金稻粮源公司的技术专家,也是巫山首批受聘的“经理人”之一。在他看来,职业经理人是懂技术、会经营、扎得下根的“新农人”,既要当好科技成果转化的“二传手”,更要培养本土人才成为永不撤走的“工作队”,如此,才能回答“谁来兴村”的难题。
李贤勇介绍,庙宇镇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产业,公司成立后,他主要在选种、种植等方面给予技术支持,同时,提供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参考建议。
记者了解到,去年,该公司通过打造“金稻粮源”品牌,将秋月梨、富硒大米等特色农产品统一包装,借助“村播”直播带货,累计销售2万余件,经营性总收入达135万元,带动604户2210人走上致富路,实现村集体年分红增长25%。今年一季度销售收入达90.8万元,预计全年销售收入将超过200万元。
巫山官阳镇雪马村的高山贝母种植基地负责人肖光艳透露,官阳镇的三合村、八树村、后乡村正在筹备组建强村公司,主要进行太白贝母、独活、淫羊藿等中药材的产业化种植、销售。公司组建后,他将以强村公司“经理人”的身份,把自己20余年的种植、管护、销售等经验带进公司,同时,根据三个村的地理条件,分门别类地规模化种植中药材。
肖光艳表示,尽管全镇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不小,但大多以家庭为单位,且缺乏加工设施,产品附加值较低,农户增收有限,他一直想建一个产品初加工车间,但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想法迟迟未能变为现实。
“现在我们有了正式的职业身份,邻近的几个村也准备‘抱团’发展,我有信心让中药材成为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肖光艳说。
让经理人“轻装上阵”
采访中,重庆多个区县的“乡村CEO”纷纷表示,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被纳入国家职业序列,让他们在整合资源、拓展市场时,可以“理直气壮”地亮出职业身份。然而,“兼职帮忙”“待遇短板”等现状,让他们难以“轻装上阵”。
“白天处理村务,晚上琢磨产业运营”是不少村干部兼职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的常态。这种“白加黑”的工作模式,虽彰显了他们的奉献精神,但长此以往,也让这些身兼数职的能人感到力不从心。同时,部分乡村致富带头人,自己早已创办企业,在投身村集体经济发展时,企业与村集体经济之间的利益分配和责任界定也存在模糊地带。
“职业化不是给村干部、行业专家等发张新名片,而是重构乡村治理的权责体系。”重庆工商大学教授莫远明认为,此前的农业经理人侧重农业生产环节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更强调资源整合与制度创新。前者是“专业种田人”,后者是“乡村资产操盘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方向推进,“经理人”们正站在乡村发展的关键节点。
莫远明认为,让经理人“轻装上阵”,一方面,要明确权责边界,卸下“模糊之担”,通过拟定“权责清单”,让经理人清楚知道自己的“责任田”在哪里;另一方面,要优化制度环境,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在乡村的落地落实,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并完善相关制度政策,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例如,出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创新的政策,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开展多元化经营和产业融合发展。
此外,不少经理人还呼吁,强化保障支持,消除“后顾之忧”。如在待遇方面,根据经理人的工作业绩和贡献,给予合理的薪酬待遇和奖励激励,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还应建立“稳定且灵活”的容错激励机制,对因改革创新出现的非原则性失误予以包容豁免。(记者 李国)
原稿点击>>央媒看重庆 | 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新型经理人来了!-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