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吨级eVTOL用于海岛运输!直升机空中观光试运营,青岛地铁解锁低空经济新场景

时间:2025-07-27 17:58:00

近日,青岛地铁集团与青岛蔚蓝空间飞行器公司、中信海直(青岛)通用航空公司携手,在青岛地铁1号线凤凰岛站,开展2吨级eVTOL海洋海岛运输拓展测试、凤凰岛“海上瞰青岛”旅游观光项目试运营飞行、动力滑翔伞飞行常态化运营、西海岸新区无人机地铁保护区常态化自主巡查、无人机大规模光伏板自动清洗等同场地低空经营活动。

2吨级eVTOL空中飞行百公里仅用半小时

7月25日上午,随着一阵轰鸣,一架飞行器从青岛地铁1号线凤凰岛站停机坪起飞,首次实现了2吨级纯电动全倾转eVTOL在起飞场地尺寸仅有15米×20米(不足飞机外廓尺寸1.5倍)的城市内狭窄场地垂直起降。

在之前的飞行测试中,飞行器穿越山谷、跨越海域,全程自主飞行,仅用15分钟,便可携带数百公斤物资在偏远海岛降落。装卸货物及全机自检后,顺利安全返回,精准稳定降落,空中飞行百余公里仅用半小时。

据介绍,此次海洋海岛运输拓展测试,为解决海岛物资运输保障难题提供了全新方案。全电动大型eVTOL飞行器采用全倾转构型,全程自主飞行,起飞重量2吨,具有5.6立方米的超大货舱,可载货500公斤,连续飞行300公里,最大时速可达450公里/小时,相较于传统运输方式,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和服务保障能力,为海岛居民的日常生活物资及应急保障提供了更加可靠的选择,对青岛沿海岛屿、湾区等跨湾跨海运输应用意义巨大。项目可拓展至灵山岛、竹岔岛等诸多海岛,有望形成常态化、高效化的海岛物流运输网络,推动“轨道+低空物流”在海洋海岛场景的深度融合与应用。

多重“护航”保障齐上阵

测试过程中,聚集了通、导、监、气象等服务保障单位。其中,青岛市气象台成立专班制定气象保障技术路线,为测试提供了精准的气象数据及气象保障服务;在起飞点现场安装激光测风雷达,提供500米以下的20米间隔分层高度风廓线和山谷方向3公里内径向风速实况即时产品,实时监测无人机起降点山谷小气候;试飞期间,开展定制化试飞区域3至10天趋势天气预报,为选定窗口期做技术支撑;开展试飞时段航路精细化要素分层预报,提供逐3小时低云预报和逐小时海面、100米、500米风场时序预报;专项开发了低空航线分高度层风力预报立体显示页面,共提供气象服务专报13期,确保飞行任务在安全的气象条件下顺利进行。

通过海洋海岛运输拓展测试,测试了相关基础设施部署情况,积累了大量海洋海岛环境下的飞行数据。这些数据对于航空器制造企业优化产品设计,通、导、监、气象等基础设施布设,提升飞行器在复杂海洋环境中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价值。

打造“轨道+低空”融合基地

除了2吨级eVTOL海洋海岛运输拓展测试,凤凰岛“海上瞰青岛”旅游观光项目试运营飞行、动力滑翔伞飞行常态化运营、西海岸新区无人机地铁保护区常态化自主巡查、无人机大规模光伏板自动清洗等低空经营活动,当天同时在青岛地铁1号线凤凰岛站举行。

位于凤凰岛站的“轨道+低空”多业态融合示范基地,是在青岛市低空经济联盟企业的通力协作下,共同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享、集约经营、业态多样的融合发展模式。基地由青岛地铁集团主导策划、规划和分期建设,旨在汇聚各方力量,本着“先试验后推广、先载物后载人、先郊区后城区、先隔离再融合”的低空经济发展原则,汇集优势企业共同通过示范基地探索“轨道+低空”资源复用、效率最高、成本最低、饱和经营的新路径和融合发展新模式。

在低空文旅方面,地铁集团、中信海直等单位共同开展直升机空中观光—海上瞰青岛、滑翔伞体验—飞跃山海等活动,充分利用了青岛独特的山海风光资源,将低空飞行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在低空培训领域,基地可为相关企业和机构提供专业的培训场地及设施,培养低空经济领域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此外,地铁集团依托本土优势,联合中信海直共同打造低空新业态标杆,实现航空器常态化运营,开发全域空中交通、医疗救援、航空物流等低空场景,以及低空飞行营地的建设运营。

青岛青铁地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鸿鹏表示,青岛地铁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利用青岛北站西片区及瓦屋庄车辆段闲置土地,规划建设胶州湾飞行营地、凤凰岛飞行营地两大核心项目,融合“飞行营地”“航空科普实践综合基地”两大功能板块特点,积极引入航校、飞行俱乐部等优质飞行单位,全方位落地直升机观光、固定翼飞行、滑翔伞等低空飞行体验项目,构建“教学培训+科普体验+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一体化的低空飞行体验服务,打造“低空旅游打卡地”。

本次测试吸引了上下游企业参与,涵盖飞行器研发制造、航空物流服务、飞行数据监测分析等领域,有力促进了青岛市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完善与发展,推动相关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等方面不断突破。

青岛地铁助力低空经济“腾飞”

据介绍,在推进青岛市低空经济发展进程中,青岛地铁集团积极开展多种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探索,累计梳理汇集各类低空应用场景242种,其中“轨道+低空”应用场景十大类56种。此前,该集团已成功实施无人机清洗玻璃幕墙项目,还开展了“低空花语樱界穿梭”等低空文旅活动,以及无人机取证培训项目。

由青岛地铁携手中国通号研发的青岛低空飞行管理服务平台也于今年4月完成部署。该平台犹如低空经济生态的“神经中枢”,将轨道交通管理理念延伸至低空领域,利用全自动飞行、AI自动分析、无人值守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对青岛全市低空空域和飞行器活动的全维度管理。平台具备安全控制、飞行计划自动审批、全流程运行风险评估、全周期闭环流量管理、空域网格化、多目标航路规划等六大核心功能,为各类低空飞行器的安全有序飞行提供了坚实保障,有力支撑了青岛市低空经济“升得起来、落得下去、飞得安全”,极大地提升了青岛市低空经济发展的智能化、规范化水平。

展望未来,青岛地铁集团将继续发挥在低空经济领域的龙头引领示范作用和平台服务保障作用。一方面,加快推进“轨道+低空”多业态融合代表性示范基地/园区建设,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入驻,不断丰富和完善基地的功能体系,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构建“轨道+低空”产学研用投联创体,依托青岛低空飞行管理服务平台及青岛北站全空间无人体系等重点示范工程,进一步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推动低空经济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城市治理、文旅观光、交通出行、城市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半岛全媒体记者 马正拓 通讯员 冷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