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峰 汪璐
8月18日9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襄阳工厂见到魏明伟时,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已工作了近两个小时。
工作室的同事、学员都知道,这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劳动模范,是在为8月底投用的“商用车侧围总成自动下线”课题赶进度。同事韩涛指着手机说:“你看我们的工作群,早上7点、深夜10点、凌晨1点,都有他发的消息。”
其实,工作室的人都很拼,韩涛每天指导培训学员做改善,晚上及时更新课件和案例;王丹杰白天进行课题试验,晚上自学C#编程语言……
中共湖北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体会议提出,要狠抓科技创新,围绕高水平人才支撑、高能级科创平台、高效率科研攻关、高质量成果转化,提升发展“含新量”。
这,就是“魏明伟劳模创新实验室”全体人员的奋进动力。
“再多荣誉,比不上一线师傅们一句‘好使’”
走进工作室,没有空调的厂房里,热浪翻滚。
门口最醒目的位置,悬挂着“2024至2025年度创新课题一览表”,200余项课题都是各车间提出的疑难杂症,每个课题后标注着责任人、完成时间,以及代表已完成、进行中等不同状态的符号。
密密麻麻的课题下方,是一行字——立足现场改善,发挥聚核效应。
魏明伟介绍,这12个字是工作室的宗旨,要让生产过程更高效,让一线劳动者更轻松。
“商用车侧围总成自动下线”这一课题,是一焊装车间提出的需求。商用车侧围,是指商用车驾驶室的侧面,当焊接工作完成后,由机器人手臂将20公斤至35公斤的侧围进行悬挂、翻转,再由2名工人搬运至转运平台。
工人劳动强度大,进而导致身体损害大。
2024年接到这一“烫手的山芋”后,魏明伟带领团队首次将工业机器人、视觉识别系统与巧妙机构深度融合,守在设备旁,观察运行时的每一个细节,记录每一组数据。
第一版方案、第二版方案、第三版方案!不断深入探究、制作、试验……
那段时间,魏明伟满脑子都是机器人手臂的悬挂、翻转路径和程序,忘记了下班,忘记了吃饭。
如今,第四版方案已进入调试阶段。“可减少1名工人,降低劳动强度和劳动损伤,工人与机器人手臂在空间上完全隔离,消除安全隐患。”魏明伟充满了自豪。
近年来,“魏明伟劳模创新工作室”制作可移动平衡省力小车,为一线员工减少每天搬运和弯腰托举总重量达3.5吨;制作垫板自动返回装置,减少作业员每天近10公里的往返步行路程……
“再多荣誉,都比不上一线师傅们一句‘好使’。”魏明伟说。
“所谓匠心,就像老工匠磨斧头”
前悬安装辅助工具——这台其貌不扬的设备,曾获得过原日产GTC全球技能改善高级教练员山元英德的赞誉——“全球汽车前悬安装改善智慧的经典案例”。
此前,前悬安装需要2名工人蹲在生产线旁,一人托举起35公斤的设备,精准插入安装孔,另一人从上方拧紧螺丝固定。“长期从事这一工种的工人,腰椎、膝盖、手腕的损伤率很高。”魏明伟说。
能不能自动提升?魏明伟想到了杠杆原理,以平板车作为底座,以杠杆作为核心部件,再辅以精准的抬升装置,现在只需两根手指便可实现自动提升。
创新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较真则是创新最有力的“扳手”。
2011年,身为焊装车间维修电工的魏明伟,被安排主导涂装车间产能提升课题。当时,涂装车间每小时完成车辆涂装30台,低于其他车间;但耗能居高不下,占整个工厂能耗的50%以上。
魏明伟每天带着秒表、笔记本、照相机,和涂装车间的每一台生产设备、每一个工作流程较真。白天泡在车间,盯着设备记录;晚上回到家,对着电脑研究。
大半年后,涂装车间极限产能每小时达到40台,生产“瓶颈”在大家惊愕的眼神中被突破。
看着自己的图纸变成带传感器的智能装置,看着亲手编的程序在新设备上流畅运行,魏明伟觉得,所谓匠心的锋芒,从来不是硬扛硬拼,而是像老工匠磨斧头——磨的是面对难题不低头的倔劲,磨的是让每颗螺丝、每条程序都闪耀智慧的钻劲。
“带着3个问题来,带着3个解决方案走”
一人行速,众人行远。
在这个以科技创新为主业的工作室里,只有魏明伟等4人是专职,其他人则是各个车间的兼职人员和学员。
“所有参训学员,带着3个问题来,带着3个解决方案走。”在魏明伟看来,创新不是冷冰冰的图纸、字符或数据,而是应用于生产一线的实际效果。
学员张雄德曾是一总装车间的一名普通技术工人,在参加完培训后,迅速将所在生产线进行改善提升,生产效率得到提高。随后,他又将成功经验复制到整个车间,他也晋升为二总装车间工段长。
“魏明伟劳模创新工作室”自2014年创建以来,共培养汽车产业技术人才500余人,完成各类创新改善课题千余项,为企业降本增效1400余万元。
胆大心细的刘芳亮、坚定执着的郑哲凌、扎实专注的李志华……学员在公司各项技能竞赛中崭露头角。他们现在都成了师傅,成了行家里手,都在播撒科技创新的星星之火。
魏明伟说:“流水线会升级,但精益求精的魂不能改;设备会迭代,但造福工人的心不能变;时代会发展,但共产党员的初心永远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