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起,京沪高铁试点宠物托运服务,“毛孩子”们可以坐上“复兴号”出行了。铁路部门这波操作,让“铲屎官”们欢呼的同时,也是“它经济”的又一大突破。
从“喂养刚需”到“情感消费”
记者注意到,在4月8日,政策出台当天,社会平台的另有一条“它经济”的热搜,#95后女生给狗狗做衣服年入300万#;
今年3月,海尔更是以“智能生活,宠爱有加”为主题,在2025上海宠物时装周首度展示其宠物智能家居生态链,这场被誉为"宠物界米兰时装周"的盛会共吸引约20万观众参与,此前海尔已在宠物空气净化器领域发力;
山东的三家上市宠物企业成绩单相当亮眼,2月,烟台中宠股份发布业绩预增公告,2024年,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6亿元~4亿元,同比增长54.4%~71.55%。乖宝宠物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规模已经超越2023年全年,而路斯股份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也达到了5928.40万元,同比增长15.14%。
如果梳理当前国内最赚钱的黄金赛道,宠物产业一定可以名列前茅。
据《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24年我国城镇宠物消费市场规模已超3000亿元。另据咨询机构预测,2028年,我国宠物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1500亿元。这一数据也表明,宠物消费正从“喂养刚需”到“情感消费”,从“单一品类”到宠物食品、宠物用品、宠物医疗、宠物服务、宠物出行……“全产业链生态”。
“它经济”热潮背后,是人们对爱与陪伴的渴望。如今独居年轻人与空巢老年增多,宠物对这部分“铲屎官”来说,更像是家人般的存在。
宠物出行是小众需求,还是经济蓝海?
记者采访了一位养宠七八年的“铲屎官”李女士,她的老家在四川,平时在北京工作,“我和大学同学毕业后一起到北京工作,合租了一间房子,共同养了一只猫和一只狗,由于没有北京车牌,带宠出行特别不方便。”李女士说道,养了宠物以后,出行成了难题,她养的是较大体型的犬类,打车出行,也经常被司机拒绝。
“节假日就更不用说了,我们老家都是外地的,放假都是轮流留在北京照顾它们,今年春节正好轮到我,我在北京过的年。”李女士说,她是一名护士,平时工作压力特别大,“宠物”非常治愈,而且养了七八年,“下班一打开家门,看到它们,最大的烦恼都没了,所以我也不舍得把它们自己扔在北京。”李女士表示,如果可以和“毛孩子”一起坐高铁回家,那肯定不会吝啬车票钱,想想都太幸福了。

为了养这只大型犬,李女士租住在北京郊区
另一位在青岛养宠多年的刘女士说,“我养了一只博美犬和一只金渐层猫,有事去外地只能把它们寄养在宠物店,但也是真心疼,每次分离都十分焦虑,担心它们吃不好,也担心它们情绪应激不吃东西,更担心它们被虐待,每次去接,它们见到我都十分兴奋,终于见到亲人的感觉,我就很自责。”刘女士说,只要不跟“毛孩子”分开,只要价格不高到离谱,她都能接受。

刘女士的博美犬

刘女士养的宠物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宠物总数达到了1.24亿只,同比增长2.1%。其中,宠物犬数量为5258万只,同比增长1.6%;宠物猫数量为7153万只,同比增长2.5%。
数字的背后是巨大的消费新蓝海,而公共服务必须跟上时代节拍。
厘清边界感是底线
高铁宠物托运无疑开了个好头,是一次温暖人心的创新之举,也可以有效缓解“铲屎官”们“人宠分离”的出行痛点痒点。
而铁路部门提出“人宠分开、专人看护”“人宠同出发、同到达”也是这项政策的一大亮点。
当然,作为一项全新的服务,高铁宠物托运在试点过程中可能还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有人担心“带宠物会影响对动物毛发过敏的乘客”“产生的排泄物也会影响车厢卫生环境”“节假日运力本就紧张,如果单独开设宠物车厢,客厢的资源将会减少”……以及服务流程的优化、信息的广泛宣传、特殊情况的应对等。
“宠物上高铁”反映了“铲屎官们”现实需求,尽管如此也不能以忽视公共利益的维护为前提,厘清边界感是底线。
作为乘客,在享受高铁带来的舒适便捷时,有义务共同营造安全、舒适、和谐的乘车环境。作为铁路部门,在满足乘客出行需求、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应加强管理和监管,兼顾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完善,这些问题都将逐步得到解决。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