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加速融合的过程中,股权投资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新形势下也孕育着新的投资机会,这对股权投资机构的能力带来考验。与此同时,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关税冲击也给股权投资行业带来新的思考。
近日,在第六期陆家嘴金融沙龙上,一场以“资本聚变场:解码创新生态的跨界共振”为主题的圆桌讨论,来自海通开元、金浦智能、德同资本、杏泽资本、上汽恒旭等多家机构高管齐聚一堂,分享了新形势下的投资策略,并深入探讨关税影响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的应对之策。
新形势下的投资策略
2024年前三季度,股权投资市场处于一个相对低估期,投资数量和募资数量均有所下滑,四季度开始,随着二级市场行情改善,加上DeepSeek、人形机器人火爆出圈,一级市场也活跃起来。但目前市场环境多变,股权投资机构的投资逻辑是否发生变化?
“德同资本成立至今已有16个年头,中间也经过很多资本市场以及经济周期,应该说从来没有遇到过今时这么大的挑战,但是这个挑战中也酝酿着未来的机会——那就是人工智能。”德同资本董事长邵俊说。
邵俊同时称,在德同资本年会上,公司明确提出要关注“All in AI”“AI for all”方向,其中,All in AI就是关注打通AI技术的方方面面,从硬件到软件到基础设施到应用,AI for all则是通过AI来提升各行各业的效率,这是一个更广阔的蓝海。
那么,股权投资机构如何投资硬科技?上海金浦智能科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金浦智能”)总裁田华峰分享了“四步法”。他称,一是沙盘推演选赛道,找到真正长坡厚雪的赛道;二是提前布局占先机,选好赛道以后,要分析布局时点,因为基金有存续期,产业发展也有周期性;三是精准判断选环节,任何一个新兴的产业或者火爆的赛道,不代表这个产业链从上到下都适合自己的基金投资,要选择最适合自身的环节投资;四是专注自律建生态,市场每年都会有热点变换,要坚定自己的赛道,股权投资切忌人云亦云。
除了上述“四步法”,田华峰称,金浦智能在具体日常运作中还有两个策略:第一,以系统的行业研究来引领投资实践,针对任何一个新兴产业,要把市场上知名的创业企业都看一遍,并请教行业专家,自己组织内部研讨会,还要写行业研究报告,然后提炼出针对这个细分领域的投资策略;第二,产业生态赋能投资实践,需要有产业链资源、地方政府支持、科研院所持续的研发、金融机构,共同构建一个不断完善的生态圈,从而更好地赋能创业企业发展。
杏泽资本主要投资中早期的医药创新企业。“我们的投资逻辑一直围绕着产业而进行,不太会受资本市场波动的干扰,或者是被偏政策层面的事件影响。”杏泽资本创始合伙人刘文溢说,该公司在2018年之前主要投仿制药,2018年开始着手投已验证的全球生物技术平台中国化落地,重点布局了以工程化创新为底层逻辑的细分赛道。
就汽车行业而言,当前正经历深刻的转型与变革。“汽车行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但这个过程中实际也孕育了很多机会。”上汽恒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陆永涛称。
陆永涛说,下一步在投资中关注两个主线:一是要知道车子卖给谁,研究消费者在想什么;二是人口红利没有了以后,制造环节、研发环节能否用技术替代把人解放出来,从而使得劳动力成本明显下降。
关税冲击下谋新出路
在当前美关税冲击之下,科技企业、股权投资机构将受到怎样的影响?沙龙上,股权投资机构高管们结合自身对产业的研究及投资经验,共同探讨应对之策。
就生物医药行业来看,刘文溢首先分析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与国外的差距。她称,第一层0-1的创新,中国跟发达国家尤其与欧美相比,还有一段距离,主要因为此前人才储备不足;第二层工程化创新,也就是做1-10的事情,我们在这个阶段无限放大自己的优势和擅长的资源禀赋;第三层从10做到100甚至1000,产业化的效率转化仍然偏低,在一些产业化的精细化管理、成本控制以及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方面,仍有可提升的空间。
对于关税冲击下企业的应对举措,刘文溢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除了美国以外,应该多寻求与欧洲、日本等国家合作,打造一个多元化合作的生态环境;二是在合作交易点上尽量选择一些产权清晰、责权清晰的产品进行合作,避免以后在合作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摩擦;三是回归主业,把产品做好,因为真正有创新的好产品,永远都不会缺合作伙伴,过硬的技术才能抵抗未来巨幅波动的市场环境。
国际环境的变化是否会给股权投资带来影响?“在美加征关税背景下,我们的性能做得跟国外同行差不多,成本相较更低,服务更好,现在加上关税,美国相关设备材料的成本其实已经没办法承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找到优秀的团队,投资成功的概率也较大。找准赛道,找准团队,投资早期项目的风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田华峰说。
在邵俊看来,我国较早提出构建以中国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非常有前瞻性,创业企业和投资机构应重视本土市场;同时企业仍需“走出去”,实现海外本土化。投资机构应适应变化,人民币基金不能只投资国内企业,要培养陪伴甚至引领企业出海。
沙龙上,对于近期火爆出圈的人形机器人的投资前景,嘉宾们展开了热烈讨论。
田华峰分析称,无论是创业企业还是投资机构,首先要思考创业企业未来几年营收的增长能否匹配估值的增长。当前,不少早期和中期项目估值达10亿甚至百亿元,营收却十分微薄,无利润,退出IPO难度大,一级市场估值过高让二级市场难以合理估值,上市公司并购和C轮投资人都对此担忧,投资时要关注企业未来营收增长能否与估值匹配;其次是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价值的能力,人形机器人能否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在工业场景替代人力,在民用场景针对老龄化社会,替代保姆、护工照顾老人,同时将成本降至家电价格水平。
“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了,且与自身的基金周期相匹配,现在这个时点去布局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也看好人形机器人行业的长期发展空间,更偏好产业链的上游,如材料、零部件、元器件等,在半导体领域关注人形机器人所需芯片、传感器等投资机会。”田华峰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