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链为核心 推动“四链融合”创新发展

时间:2025-08-11 09:09:00

【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_社情民意】

□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近年来,我省通过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明确重点产业链、实行链长制、确定“链主”企业等举措,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我省“四链融合”虽初见成效,但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融资、产业链人才引育方面仍存在不足:

一是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较弱,科技成果转化不强。科技成果供给与企业需求仍存在脱节现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不健全,转化水平不高。《2022年度全国技术合同交易数据》显示,2022年陕西省签订各类技术合同6854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为3053.5亿元,在全国的占比分别为8.87%和6.39%,与其他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二是产业链与资金链融合不够,融资困境仍需突破。资本市场作用不足,现有的融资平台和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债券、股票、基金、股权融资等融资渠道占比较少,钢铁、纺织等行业贷款满足率较低,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度仍然较大。根据有关数据,我省国有企业融资成本在3%左右,除专精特新及“小巨人”企业外,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普遍高于5%,融资难现状仍然存在。

三是产业链与人才链融合不强,产才融合“新引擎”动能不足。科技人才供需关系不平衡,高端人才紧缺供不应求,中端人才存在缺口,低端人才需求饱和。2023年3月秦创原向全球招募2.5万名人才,主要涉及光伏、新能源、先进制造等产业领域,高、中端人才需求缺口仍然较大。

为此建议:组建成立产业链联盟,在现有链长制、“链主”企业和“一链一行”的基础上,整合上中下游企业,针对每个重点产业链,将创新链、金融链和人才链与产业链紧密融合。

一、成立陕西省科创高校联盟、搭建秦创原产业研究中心,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借鉴中国高校科创联盟模式,联合在陕高校成立陕西省高校科创联盟,推动高校科技资源与企业深度对接、高校间科技合作与创新,为政、企、产、学、研等融合发展搭建产业服务平台。依托秦创原平台搭建产业研究中心,整合已有行业研究中心资源,将优势产业链中的行业专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纳入中心专家智库。针对产业链的尖端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产业高端人才进行长期跟踪,定期形成行业发展报告,为政府进行产业布局提供依据,为企业提供行业尖端人才信息。

二、构建“两个中心一个平台”、建立产业扶持评价体系,促进金融链与产业链融合。成立陕西省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打通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与各二级市场转板通道,助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拓宽我省优势企业的融资渠道。成立陕西省碳资产管理交易中心试点,将企业的碳数据估值量化,形成企业自有碳资产,企业通过碳资产交易中心出售自身碳资产拓宽融资渠道。设立中小民企融资平台,把银行、担保公司、私募基金、信托公司等纳入平台,引导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人和担保公司等众多投资机构参与盲池基金项目。

三、成立产业链职业教育集团、推进科教与产教融合,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建立完善我省重点产业链职业教育集团,着力培养重点产业链高级技术人才。推动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一批企业融通、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形成“人才定制”机制,着力培养重点产业链拔尖创新人才。

来源:各界导报 编辑:郭长财

分享: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