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师基层行丨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结”出金秋硕果累累

时间:2025-08-18 18:39:00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邵平报道:珠陵江蜿蜒如练,在阳光中泛着粼粼波光。

8月13日,记者驱车深入泰和县沙村镇,沿着G319国道前行,沿途稻田翻涌着绿浪,珠陵江两岸青山叠翠。

“你看,这竹荪长得多喜人!”见到沙村镇珠陵江产业链党支部书记郭声元时,他正戴着草帽在田间劳作,随手拨开菜叶,露出底下一丛丛雪白的竹荪。

“上半年种竹荪,下半年轮种羊肚菌,这20亩地能顶得上几十亩水稻的收入。”他抹了把汗,笑着算起账:“每亩产干竹荪100多斤,每斤能卖近百元,加上葡萄园和火龙果基地,一年下来带动40多户村民务工,人均年收入一两万不成问题。”

竹荪旁,40亩阳光玫瑰葡萄园正值采摘季。藤蔓间垂挂着串串翡翠般的葡萄,游客们挎着竹篮穿梭其中,不时发出赞叹:“这葡萄甜得像蜜!”

2017年,郭声元与几位村民合伙建起这座葡萄园,如今已成为沙村镇农旅融合的招牌。

“我们采用‘党支部+产业链+农户’模式,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入股分红。”沙村镇党委委员、组宣统委员周冠介绍说,镇里鼓励产业链上建党支部,目前已培育出一批像郭声元这样的致富带头人。

沿着田间水泥路前行,记者来到坪洲村。40多岁的彭鸣正在连栋大棚里查看西瓜长势,这位曾经从事过媒体、旅游、证券的青年,2021年毅然返乡创业。

“农业就是物以稀为贵。”他回忆说,“我这里的春毛豆刚上市就被抢空,批发价10元一斤都不够卖,万安、遂川的客商都排队等货。”

彭鸣流转的60亩土地上,20亩红薯苗郁郁葱葱,40亩大棚里茄子、辣椒长势正旺。“固定员工7人,忙时每天有20多人务工,日薪100元。”他指着远处忙碌的村民,“乡亲们在家门口挣钱,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沙村镇的美,美在山水交融的灵秀。泰和县沙村镇生态绵溪景区,珠陵江畔,很多游客到这里来漂流,享受生态清凉。

漂流段在珠陵江上约为3.8公里,平均水深在1米左右,流水急缓流段交替出现,两岸绿树成荫,风景如画,让游客们在珠陵江中感受“亲自然而远喧嚣,近山野而归真”的原生态魅力。

工作人员介绍说,漂流旺季每天接待游客数百人,带动周边农家乐生意火爆。

紧邻漂流码头的小谢农庄,每到周末,就要开始忙起来,谢老板介绍说,周末客人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待很多客人,光土鸡汤就要炖了十几锅。“农庄的食材都是自家种的蔬菜、养的土鸡,游客们就好这口原汁原味。”

沙村镇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悠久,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自宋代至清末,有科举状元曾雅彦,另有进士10名,举人15名。1931年,在沙村刘家成立了万泰县委员会和万泰县苏维埃政府,曾山、陈毅、张爱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此从事过革命斗争。

“我们正在打造红色研学基地,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革命精神。”周冠站在尹明亮将军陈列馆介绍说,“这里展示尹明亮将军的早期革命活动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红色革命文化,成为党员干部的教育课堂。”

沙村镇镇长钟云文表示:“我们就是要努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沙村镇坚持生态优先,保护青山绿水,传承红色基因与历史文脉,让乡村有底蕴、有记忆,同时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发展富民产业,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