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针对第三方购票渠道中出现的“机票价格与行程单不一致”“违规收取机票退改手续费”等销售乱象,据不完全统计,近期已有20多家航空公司发布了“关于维护旅客权益的公告”。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最关心的就是赔偿问题。在众多“退高买低”的投诉案例中,很多消费者要求“退一赔三”,但诉求却很难实现。整治机票代理销售乱象,该怎样发力才能根治?
“机票价格与行程单不一致”、“退票费标准不一”、后续维权难……这些机票销售领域的问题,近年来频频被曝光。如近期就有媒体报道,有乘客花1.5万元买机票,在距离起飞还有四个多月时退票,竟被扣了1.4万元的“退票费”。此外,今年1月,有媒体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关键词“机票+退票手续费”,显示有15148条相关投诉,大多数反映的是退机票被平台收取高额手续费的问题,涉及多家航空公司和购票平台。
应该说,相比于火车票销售,民航领域由于市场化程度更高,因此机票销售在价格、渠道等方面都显得更为多元化,本身可以理解。但是,多元化不等于没有标准,不等于可以置消费者权益于不确定性之中。从目前的乱象看,不管是不同渠道的票价差异过大,还是退票费情况“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就是缺少一套统一的、透明的标准,给一些关联方的乱操作、选择性操作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因此,问题的关键,还是得从提升机票销售的透明度入手。
比如,消费者可以在不同的渠道购买机票,但若都能同步公示航司的官方售价,让消费者有一个明确的参考标准,最大程度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空间,就不至于让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买贵”。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要实现这一点,应该不难。目前,已有航司表示,如果旅客在第三方购票平台买的机票价格与在航司的客票验证页面显示的价格不一致,可申请退差价。那么,与其让消费者在购票后去自行验证、申请退差价,不妨把官方票价的公示放在前,让消费者可以一眼就获得参考。如此,既省去了消费者的麻烦,也实际上是降低了航司后续的处置成本。
此外,在退票规则上,从航司到第三方平台也应该有公开的统一标准,像火车票的退票规则一样,让消费者有清晰而稳定的预期,而不是“碰运气”。还要注意的一点是,此前还出现了旅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机票被“退高买低”的情况,这也要求在相应的购票权限的设置上,航司也应该联合第三方平台增设相应的防火墙,降低“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并且,在航司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的过程中,一个总的原则不应该动摇,那就是应把保障消费者权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通过“让渡”消费者的权益而给第三方留下可以肆意钻营的空间。明确了这一点,对眼下一些机票代理中的“潜规则”就应该予以重新审视。航司在这方面应该扮演好负责任的引导者、示范者角色。
2024年,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达到了7.3亿人次。民航早就进入了大众化时代。让乘客有一个公平、透明的购票环境,无需担心“买贵”、乱收退票费、被“退高买低”等问题,不过是让乘客体验和民航服务水平跟上民航市场规模扩张速度最基本的内在要求之一。这个问题,不应该继续成为一道久拖不决的难题。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