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依依清明时,青山处处悼忠骨。雨花英烈为国捐躯,但留下一封封红色家书,历经烽烟、穿越时光,在和平年代依旧“抵万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携手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联合推出清明策划产品。精选三位雨花英烈家书,特邀烈士后人深情诵读选段、以今日视角回应家书精神,让红色基因生生不息、释放光芒。
如果后人能穿越时光与英烈对话,会想说些什么?扫描二维码查看H5,共同聆听一段段跨越世纪的“回响”。

张炽烈士后人张本信:
您为之奋斗、不惜牺牲的事业已经实现了
张本信今年70岁了,从未见过爷爷张炽,但“爷爷是干大事、有担当的人”这句话,自小就通过奶奶等人的讲述而深深地刻在心里,勾勒出一个令他敬仰的英雄形象。
“我的爷爷张炽,字子昌,1898年生于云南路南县(今石林县),自幼承耕读传家之风,受严父良师的栽培,立志为国奉献。1919年,他与同学散发名叫《缘起》的传单,声援北平‘五四运动’;他辞别家人北上时,我的母亲才出生二十多天;1924 年,他考入北京民国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担任中共大连地委宣传部长;1927年回到云南任职,那年又参加南昌起义;1929年,调中共中央机关做巡视工作……”张本信讲述着爷爷张炽的生平。

1930年7月,张炽在上海组织发动法租界电车工人罢工斗争时被捕入狱。在狱中,他组建了狱中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还主编《生活》小报,成为领导狱中革命斗争的领袖。1933年4月,年仅35岁的张炽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
“在革命年代,能把形形色色、三教九流的人组织起来,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智慧啊。”随着年岁增长,张本信愈发被爷爷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所震撼,“他就像一团火,走到哪里就照亮了哪里。”
革命事业需四海奔波,唯有用家书传递思念。张炽是雨花英烈中留下书信最多的烈士之一,他的家书里有对革命的信心和信仰:“我相信,十分相信,我的前途仍然是很光明的!”亦有身为丈夫、父亲的柔情一面:“三弟来信说菊英长得极肥,我听见很喜欢,想来是你育养得好的缘故。”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革命烈士形象,跃然纸上。
张本信讲了让他触动很深的一个故事,是爷爷在1929年发的一封家书中,称自己病重“急需用钱”。收到信后,家中父母亲和妻子明白他的事业需要资金支持,想尽办法变卖田产、动员亲友筹钱,共寄到上海1800多银元。张本信说,那个年代一个银元价值不菲,而爷爷收到钱后,全部上交作为党的经费了。
“读了家书再看历史、读了历史再看家书,感受很不一样。”这些年来,张本信读懂了爷爷的家书,才更加读懂他的伟大,把他视作心目中永远的英雄。
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张本信饱含深情地诵读了张炽1931年在狱中写给四舅的家书片段:“甥在此念及以往将来,恒感昔日求学不力,一无所得,特决心以大部分时间读书……”“他在狱中还坚持读书,以‘努力琢磨坚志气,禁中切莫妄蹉跎’格言自励。”张本信说他也以爷爷的精神激励自己,无论年岁处境,都不懈志气。
回忆起童年,70岁的张本信幸福地说自己是奶奶的“掌上明珠”:“奶奶虽然没有文化,说不出更多大道理,但她一直教育我要像爷爷一样,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深受家风熏陶,早在80年代,张本信就入了党,参加工作后更是勤勤恳恳,“我只抱着一个思想:干一行爱一行,绝不给我的祖宗丢脸!”如今他已退休多年,用几乎所有时间宣讲弘扬爷爷的精神,并郑重地将之视为“后半辈子的使命”。
如果能跨越时空与先辈对话,您最想说些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张本信一度哽咽落泪。最终,他用两句“您放心吧”告慰先人:“爷爷,您为之奋斗、不惜牺牲的事业已经实现了,我们现在已经过上了您期盼的生活,您放心吧!我们将承您的遗志,好好工作,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尽自己的一点力量。您放心吧!”

任天石烈士后人张天骐:
长大后我想做军医,像您一样为广大群众服务
“病情不重休惦念,心静自然少忧烦。家中有人勤照看,草药一剂保平安。”这是京剧《沙家浜》中,常熟县委书记程谦明的一段唱词。“程书记”的原型,正是雨花英烈任天石。跨越不同时代,任天石烈士的事迹一直令人们铭记在心。
任天石,又名启生,江苏常熟人。1913年出生于中医世家,1932年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后回乡挂牌行医。他医术精湛,常常免去贫苦患者诊金,深受民众爱戴。

“做个医生,只能救命;若要救民,必须救国。”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目睹常熟沦陷、满目疮痍,任天石弃医从戎,立誓要拿起枪杆子打击侵略者。在他影响下,家中多人一同参加革命。他组建了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后成为“民抗”司令,历任中共常熟县委书记、中共苏中区党委巡视员等要职。
1947年,他在上海被捕,后解来南京。在狱中,他嘱托难友代向组织表决心,“抱至死不变、始终如一的决心,个人生死,在所不计,对革命前途,甚抱乐观”。1948年底,任天石英勇就义于南京雨花台,年仅35岁。
作为任天石烈士后人,在清明寄思时节,南京市芳草园小学五年级学生张天骐朗诵道:“为广大群众服务的顽强意志,今后是你努力的方向。以此一别后,何时能见面?不,不,一心一意工作也就等于时常相见……”这是任天石烈士在狱中写给安弟的家书,殷殷期盼穿越时光,在今日仍旧激励后辈。
读了太公公当年写给家人的家书后,张天骐深受激励,立志要把为广大群众服务的顽强意志当成今后努力的方向。如果能够与太公公隔空对话,他想说,“太公公,放心吧!我们从小就学习您的事迹,会把您期盼后辈拥有的精神意志传承下去,使我们的红色江山后继有人!”
“我们家几代人都是医生,我的祖辈也都是军人,太公公为了当兵,当年弃医从戎变卖家产,组织抗日武装。所以我长大想当一名医生、又想做一名军人,做一个人民的军医……”张天骐稚嫩的童声穿越时空,向太公公诉说起了自己的成长愿望。

冷少农烈士后人赵怡灵:
如今的我们,深切地理解和敬仰您
1917年,一个17岁的年轻人考入贵州法政专门学校。他出生于贵州省瓮安县一户清寒农家,在校期间又深受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影响,确认了自己的人生选择——为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事业贡献一生,毅然将自己的原名“肇隆”改为“少农”。从此,世上有了一位“冷少农”。
25岁时,冷少农告别母亲妻儿,离开家乡,投身革命。他在黄埔军校政治部工作,后经周恩来、周逸群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又受党组织委派,先后潜伏在南京国民政府训练总监部、军政部。1932年3月,冷少农的“红色特工”真实身份暴露,被捕入狱,但无论敌人威逼还是利诱,他都不为所动。当年6月,冷少农在刑场唱起了《国际歌》,慨然赴死。

投身革命期间,冷少农一直没有回过家乡。1930年3月,母亲失望地来信责备他“不忠不孝,忘恩负义”,只图自己荣华富贵,不顾家中妻儿。面对母亲的误解,远在南京的冷少农悲痛不已,回了一沓 14 页纸、五千字的致母信。
这沓家书现保存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历经岁月洗礼,字字泣血地诉说着一个共产党人的赤诚信仰:“母亲……我想使他们个个都有饭吃,都有衣穿,都有房子住,都有事情作(做)……这样的事情是一件最大而又最复杂的事情,我要这样干,非得把全身的力量贯注着,非得把生命贡献……我既把我的力量和生命都交给这一件事情,我怎么能够有工夫回家来,忍心丢着这样重大的事情,看做一般人受痛苦,而自己来独享安逸呢?”
当年,冷少农的抉择不被家人理解。如今,他的后人深切地理解和敬仰他。跨越近百年时空,冷少农烈士后人赵怡灵诵读着家书片段时,深受触动,“在决定参加革命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为了广大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他需要舍弃掉一切——包括自己的家庭和安稳的生活。但他始终坚定,怀揣着非常无私的大爱。”
赵怡灵在18岁时也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从贵州老家远赴南京求学,在中国药科大学药学类专业读书。她说,自己以后想从事和药物研发相关的工作,在和平年代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人。

7
如果可以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赵怡灵想说:“您奋斗一生的革命事业最后成功了,您当时的愿望已经实现了,您可以放心了。现在我们不仅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而且还可以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您当年的那些付出,都没有白费!”
记者手记
张本信老先生年已七旬,讲述爷爷事迹到动情处时忍不住落泪。采访中,记者也几度哽咽,为一位未曾谋面的英烈,也为一位用大半生追寻爷爷足迹的老人。如果说烈士精神永存,那么便是永存在后人的血脉里、永存在世人的心里。哪怕素未谋面,也足以对一个人产生终身影响。无论是大学生赵怡灵、还是小学生张天骐,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竟一致地选择了将治病救人作为自己的目标,不可谓不是受到英烈精神和家风影响。
有个细节是,诵读家书片段前,张老先生说自己普通话不好,我说,您带着点云南方言念,没关系。因为,也许那曾经也是张炽烈士的口音。真实自有万钧之力,或许不必朗诵技巧、不必极好的普通话,烈士亲属诵读家书,情真意切,已足够称得上是生生不息、跨越世纪的回响。

扫描二维码查看H5聆听“回响”
特别鸣谢: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部分素材来源: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历史资料
策划:冯可 刘丽媛 王夕悦
记者:王夕悦
H5制作:赵岑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