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山,一半是梦想,一半是生活。我们提供的不仅是创业的空间载体,还有这种空间中,年轻创业者们所能享受到的休闲生活。”智慧山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创始人张伟力说。
提到天津“产文商旅”的代表性园区,很多人会想到位于天津滨海高新区华苑片区的智慧山园区。这里毗邻天津南站交通枢纽,是唯一位于天津市区,又享受滨海新区政策的综合产业园区,也是文化、科技类企业占据入驻企业70%以上的一块城市创业招牌。
地如其名——这座以“智慧”为名的“山”,如何写好一篇“站产城”文章?又是如何成为城市文化创业和休闲生活地标?快节奏和慢生活,缘何能在这里共存?
写字楼耸立间
一座“冲淡班味儿”的广场
炎炎夏日,走近九宫格造型的8座楼宇组成的智慧山园区,人们的目光会被写字楼环绕其周围的山丘广场所吸引。一座座楼宇“山丘”高耸之间,这个广场宛若一座“梯田”。
山丘广场上,三五成群的游客端着一杯咖啡晒晒太阳,白领模样的年轻人从写字楼走到广场上独自漫步,仿佛正借着这片刻宁静理清脑海中的思路。远处,几名工人在抓紧布景,为下一个休息日的文化市集做准备。

智慧山园区
到了周末和节假日,智慧山就更加热闹起来。包含山丘广场在内的那山街区引入了零售、美食、咖啡、精酿、文创等诸多业态,山丘广场上的“那山市集”迄今已举办了40余场,这些市集主题性很强,市民带上好友、宠物,在这里买买逛逛,吹吹微风,看看演出和展览,体验“慢生活”带来的乐趣,冲淡一下忙碌工作中的“班味儿”。
抬头往楼上看,是专注高效的工作场域;低头往楼下看,则是广场上松弛治愈的市集和生活剧场,这就是智慧山如今的样貌。慢生活的休闲气氛,和快节奏的创业生活,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元素在智慧山仿佛融为一体。
这样一种对立统一,是智慧山当下的特色。创立于2009年的智慧山园区并不算一个年轻园区,但如今的它却以“年轻人青睐”“文化创业高地”等一系列富有青春色彩的名片展现在大众面前。张伟力表示,这缘于智慧山不仅提供工作场地,还提供创业者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奋斗着的年轻人的“补能站”。
“我们方圆3公里内汇集了13所高校,这让我们天然地就有吸引年轻人的优势。反过来,充足的年轻人才资源也塑造了园区的发展方向。年轻人看重休闲,看重能诞生灵感的环境打造,对主打文化和科技产业的智慧山来说,这成了我们最近几年的建设方向。”张伟力说,带着这种思路,智慧山越来越注重“补能站”的属性,甚至在最近几年将文化市集做成了天津市民文化的招牌。

智慧山“那山生活节”市集活动
园区运营负责人袁金星表示,对智慧山来说,文化市集是一种特别好的黏合剂,它联结起年轻人的工作和休闲,也联结起园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的关系。有别于严肃的展会、行业展览等形式,它能让在园区工作的年轻人放松,也能让外界市民更好地享受休闲氛围。
“补能”不仅带来休闲娱乐,更带来能让园区年轻从业者积累自身的“有效社交”。在智慧山西塔的吞山酒吧,今年以来举办过多场“学术酒吧”活动——年轻人共聚一堂,却不再是酒吧常见的那种酒酣脸热的谈天说地,而是共同围绕某一主题,热络地聊起AI、大数据、文旅融合等前沿行业动态,分享各自的行业故事。
愈发垂直的活动,让智慧山提供着日益精准的“软”服务。今年三八妇女节后,智慧山组织了“女创时代”系列沙龙,邀请女性创业者作为分享嘉宾,分享创业故事以及阅读体验。不久前的6月底,智慧山南塔举办了“智慧山夜校——AI商业化创新创业工作坊”课程,吸引了园区很多相关从业者学习。
让这座山“一直年轻着”的秘诀
虽是一座老园区,却仿佛一直“年轻”——这样的智慧山,究竟是怎么“炼”成的?
时间回到2009年,彼时刚刚创立的智慧山园区还并没有如今的氛围。虽然开园不久就迎来很多企业入驻,但每到下班时间,上班族们往往会迅速下班离开,用张伟力的话来说,“一到下班,整个园区人气儿好像都散掉了”,远没有如今智慧山夜间、周末及节假日的热闹景象。

智慧山咖啡市集
从一开始就将智慧山定位为文化创意园区的张伟力,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到了创业者们的精神需求,以及满足这种需求所能给园区带来的气质变化。几年间,园区建立了包括艺术中心公共空间、山美术馆和飞鸟剧场在内的智慧山艺术中心,开始运营如今已成为一块招牌的文化市集,并主动引入年轻人青睐的快销品牌、文化休闲品牌。

智慧山艺术中心飞鸟剧场
“文化和科技领域的创业者们,很多都是年轻人,年轻人有自己对文化休闲的独特需求。需要有一个能迸发灵感的环境。智慧山文化属性的注入,就是从这些‘软’性的配套服务上下手,来满足年轻企业和年轻人的需求。”张伟力说。
据统计,智慧山的创业人口平均年龄仅为31岁,且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超过七成。这里汇聚了大量从事创意设计、数字科技和信息技术服务的人员,他们的潮流观念和流量思维对园区的氛围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今的智慧山,汇聚了字节跳动、世纪座标、超星数图、天匠动画、创游世纪、绿茵景观、利安隆、久日新材等一大批科技、文化企业,注册企业近3000家、入驻企业400余家,入驻企业过去一年总产值约238亿元,其中年产值过亿的就有15家企业。
在张伟力看来,能实现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在智慧山多年来酝酿、诞生的各种“联结”关系。这种联结,不仅来自于园区与入驻企业的合作,也来自于地处高新区华苑片区的智慧山对所能接收到的外部资源的合理运用。

智慧山举办的青年创业者社区
过去几年间,智慧山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工业大学等10余所高校进行合作。周边的高校在园区内建设实践基地、开展课题攻关的情况数不胜数。就在不久前,天大建院大一新生评图工作首次决定在校外进行,场地就选定在了智慧山。“我们有高校师生所能带动的年轻氛围,这是先天的外部优势。”张伟力说。
除此之外另一个绕不开的优势,是来自高新区华苑片区的支持。毗邻天津南站等交通枢纽、地处高新区华苑片区的政策优势,使智慧山形成了站产城融合的便利性。高新区行政许可大厅、中国海关业务大厅、天津市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市版权工作站等一连串政务配套在智慧山园区落地,多家金融机构则为企业提供了全链条的完善服务。文化、科技创业所需的配套要素,俨然已形成一套智慧山特有的成熟范式。
未来——“创造一个能吸引同频共振的场”
“未来,我们希望给创业者和市民提供的,是一种更开放、轻松的生态,要创造一个‘场’,一个能吸引一批人在这里形成同频‘共振’的‘场’。”张伟力说。
2009年建园至今,天津智慧山园区在文化、商业、科技、城市更新等领域收获了众多荣誉。2016年,智慧山获评国家级广告产业园;2020年,获评全国版权示范园区;2023年,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24年,获评天津城市更新标杆项目(文商旅类)金橙奖。
从“缺烟火气”到“满满人气”,从“写字楼森林”到快、慢生活的统一,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学习,学着跟上产业步伐,学着和城市共生。”张伟力介绍,随着产业更新迭代,越来越多年轻企业家崭露头角,传统行业在转型,新兴企业不断涌现,这需要园区把控良好的生态氛围,在企业引育上形成适当偏重,“现阶段,我们在引入企业时会重点关注AI应用场景、数字内容、智能科技等方向,围绕最新发展趋势,为企业培育好成长的土壤。”
在智慧山,一场场市集展览与音乐会为年轻人带来了松弛与愉悦的体验,让他们在忙碌的工作间隙找到心灵的慰藉。多元化的运营策略成功激发了智慧山的活力,也让这片土地不仅成为创新的摇篮,更成为文化与生活的交融之地。
“从园区到社区,从内部联动到向外辐射,智慧山用自己的方式吸引、留住、成就年轻人,书写着自身在城市创业环境中的独特生态位。”张伟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