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汪筠
4月24日,备受瞩目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成功入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相关专家,深入解读盘龙城遗址何以入选。

两度入围 首次入选“全国十大”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由中国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举行,是中国考古文博界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评选。
该活动始于1990年,在全国范围内评选本年度的重大考古发现,其评选标准要求符合国家文物局的报批手续,保证发掘质量,发掘内容要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且为中国考古学科提供新的内容信息及新的认识。
此次荣获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十大考古发现自1990年启动以来,盘龙城遗址第二次入围终评,第一次获评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自1954年盘龙城遗址发现以来,一代代考古人接续努力,在盘龙城倾注了心血。2024年是盘龙城遗址发现七十周年、考古发掘五十周年。本次考古项目负责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孙卓称,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对盘龙城遗址最新考古发现的肯定,更是对盘龙城遗址十年来探索大遗址考古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的充分肯定,及对盘龙城近年来在考古助力遗址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方面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


十年逐一城,获得众多重要发现
自2013年开始,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项目“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支持之下,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围绕盘龙城城市聚落性质和长江中游早期文明进程这一学术目标,践行大考古工作思路,十年逐一城,对盘龙城遗址展开了持续性的考古工作。
孙卓称,十年来考古工作的重要收获,主要体现在——

揭示城市聚落变迁,展现长江中游早期文明进程。考古人员通过梳理过往资料和多年度的考古发掘,揭示出盘龙城城市聚落中心三个阶段的变迁过程。近年在三个时期均有重要发现,早期阶段的王家嘴地点发掘明确盘龙城遗址最早阶段,实证夏代晚期中原王朝对长江流域的影响;中期阶段的小嘴铸铜手工业作坊区的发现确认盘龙城能够铸造青铜礼器,这一阶段盘龙城成为中原王朝控制南方的中心城市;第三阶段,聚落的中心北移到杨家湾地点,在这里发现了大型建筑基址和多座高等级贵族墓葬。


重建古遗址景观,认识地区水文变化与聚落环境。通过搭建水上平台开展水下钻探、湖底钻芯多学科分析、湖底考古发掘等工作,发现商时期遗址周边水位应低于海拔17.5米,至少比当今低5米~7米。盘龙城遗址景观与环境研究,从考古学证据揭示出江汉地区夏商时期水位变化趋势,为认识历史上长江水文变化、古今聚落选址提供了重要资料。

探索石构工程遗迹,体现城市复杂结构与突出规格。从2015年开始,考古队持续围绕杨家湾区域的大范围石头堆积展开工作,先后发现石构方形基础、完整陶缸埋藏、大规模石构工程遗迹等。特别是石构遗迹规模巨大,整体呈东西向分布,并与杨家湾地点所见晚期大型建筑、高等级贵族墓葬形成呼应。此类石构建筑为长江中游夏商时期遗址中首次发现,其巨大的体量和建设所需的人力、物力凸显了所在杨家湾地点在整个遗址的重要位置,也表明盘龙城所具有的中心城市的地位。
盘龙城是长江流域文明进程的关键实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先生在现场点评中,对盘龙城遗址的学术价值及考古工作大为肯定,“盘龙城虽然是一个老遗址,但是近十年的考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指出,盘龙城遗址近年的考古工作充分证实了盘龙城在长江流域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认为盘龙城考古在积极开展国际考古教学合作、助力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建设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称,累年的考古工作揭示出盘龙城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盘龙城是夏商王朝设立在长江流域的统治中心,开启了古代中国中央——地方国家治理模式;盘龙城为长江流域带来了青铜文明,推进了长江流域的文明进程;其背后蕴含的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文明互动交流,深刻影响了早期中国的文明进程。
研究认为,鼎盛时期的盘龙城控制了长江中游甚至更加广阔的地区,这一区域发现的大批早商时期聚落,都与盘龙城保持密切关联。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称,“距今约3500年的盘龙城遗址,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今天的武汉是我国新一线城市之一,盘龙城在当时是贸易枢纽、中转站,与今天武汉九省通衢的地位非常相似。”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