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新语|从“辣椒芒”到“藏乌梨”,莫让文字游戏透支农业创新力

时间:2025-03-31 16:43:00

近期,“辣椒芒”“水果西蓝花”等网红果蔬走进人们的视野,乍一看,以为是新品种。其实,这些不仅不是新品种,还是常见品种的残次果:“辣椒芒”就是贵妃芒的畸形果,因个头小形似辣椒而得名;“水果西蓝花”则是采收主花球后保留的植株生长的侧花球。

这种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前段时间,网上有一种叫“藏乌梨”的水果走红。事实上,这种梨既不是藏区生产的,果皮也不是乌黑色的,而是商家将普通梨通过高温加热,使表皮氧化变黑,伪装成高原特产“藏乌梨”进行虚假宣传。

原本发育不良的畸形果,通过正常渠道难以销售,但在部分商家的炒作下,通过新名词包装,夸大口感和功效,变身新品种网红水果,销售价格更是远远高过常规品种。

这种玩文字游戏、玩网络梗的做法,可能一时能取得一定销量,但却是利用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损害消费者利益,虽未直接危害消费者健康,却模糊了品质分级标准,损害了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信任,本质还是一种欺诈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不是农产品营销策略的创新,还会透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最终也会透支农业的创新力。

随着我国农业科研实力的提升,科研人员可能很快会研发真正的“辣椒芒”“藏乌梨”新品种。但由于消费者交过“智商税”,再面对新产品上市时,就不一定买账了,从而影响新品种新技术的市场推广。

真正的农业创新要从品种、技术、加工、产业融合等多角度发力,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这种将农业残次品转化为营销爆款的商业策略,只顾一时利益,只会阻碍创新。

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拓展农产销路,增加农民收入的核心,还是要从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力,从提升农产品品质入手,不断适应和引领消费者新需求,探索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文旅等产业,加速一二三产融合,从而全面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莫让“辣椒芒”这类的文字游戏透支了农产品的招牌。只有尊重自然规律与市场规律,才能让每一口果蔬的香甜都物有所值,才可能让消费者的信任与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同频共振。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评论员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