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小产品“创”出大产业

时间:2025-07-24 16:58:00

□ 本报记者 胡立彪

7月19日,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现象级文创、被网友称为“当下北京最想拥有的文创产品之一”的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突破200万件。这一天恰逢该冰箱贴上市一周年。一款小小的冰箱贴在一年之内取得如此好的销售成绩,印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消费中的强劲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

国博凤冠冰箱贴热销,是近年来我国文创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上海博物馆联名款“青铜器”化妆品一推出即引发消费者排队抢购,南京博物院的“小粉炉”芙蓉石冰箱贴在2025年“数见苏韵”巡展中单日销售额达40万元,敦煌研究院的九色鹿系列文创产品在电商平台上架即秒空……这些产品提炼文物元素,以轻量化、高颜值设计吸引消费者,形成“让文物活起来”的消费新路径。

冰箱贴等文创产品走红并非偶然。文创产品的根基是“文”,设计者汲取文物灵感,通过解构形制、纹样等元素,让历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日常,成为现代人理解传统文化的“接口”。文创产品被市场认可,关键还在“创”。国博凤冠冰箱贴等产品设计精美,制作工艺精湛,元素丰富多样,兼具艺术性与收藏价值,让许多消费者“一眼喜欢”“见即入手”。另外,许多文创产品应用场景广泛,可以在不同的场合放置、展示,满足了消费者“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

业内专家指出,文创产品吸引消费者的不单单是商品属性、艺术气息,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人文价值。许多文创产品能够受到市场认可,原因在于设计者通过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成功地把传统文化推向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文创产品唤起了消费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形成强大的情感链接,从而让他们产生购买意愿,并很容易培育出忠诚度。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各类爆款文创产品,从中可以看出一条“向上”升级脉络:从实物外形临摹向主题创意、互动型产品演化,这正是基于对消费者内容满足、情感共鸣、文化认同等需求的深入挖掘。

文创热潮涌动,蕴含巨大的市场力量。从冰箱贴等文创产品的销售情况看,小文创可撬动大市场,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目前,文创领域多元化变现模式日趋成熟,产业已逐渐形成清晰的盈利路径,比如IP授权(如博物馆授权给制造商)、直接产品销售(自营电商、线下店)、沉浸式体验消费(文创主题咖啡馆、酒店、展览)、数字化衍生(虚拟偶像)等。各地抓住当下文创消费升温的时机,以文创IP为核心,通过与影视、餐饮、科技等领域跨界合作,不断扩展互动性的、沉浸式的新型消费场景,打造经济增长新亮点。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文创产业增加值超3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5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在15%以上。

文创市场快速扩容,正在深刻重塑从创意源头到消费终端的整条产业链,催生出一个日益庞大且分工精细的生态系统。不过,文创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部分文创产品还停留在简单的复制粘贴阶段,缺乏深度创意转化和文化价值挖掘。知识产权保护与规范运营仍是难题,IP侵权、盗版仿冒现象屡禁不止,损害了原创者利益,破坏了市场秩序。另外,文创产业对创意设计等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但目前高端人才供给不足,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完善。

为破解现存问题,推动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各地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场地补贴等措施,助力文创企业健康成长。进一步优化人才供给体系,支持高校、职业院校与文创企业、科技公司等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孵化平台等,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文创产业激励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各方重视IP创新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权假冒等违法行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文创企业要适应竞争环境,在挖掘文化特色上下功夫,打造个性化、高品质产品,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文化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