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建筑师”——中国科研人员像盖房子一样研究生物学

时间:2025-05-03 20:46:00

本文转自【新华社】

新华社天津5月3日电(记者栗雅婷)抗癌药物、可再生生物燃料、尝起来像肉的无肉汉堡、已灭绝花朵的香味……近几年,蓬勃发展的合成生物学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背后离不开一群像盖房子一样研究生物学的科研人员,他们常常被称为生命的“建筑师”。

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是有目的地设计、改造乃至从头合成生物体系,用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材料、食品、能源、环境、健康等问题,是生物学、工程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和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去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19个新职业、28个新工种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其中就包括“生物工程技术人员”。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孙媛霞在实验室工作(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孙媛霞便是其中的一员。二十多年来,她一直坚守在糖工程科研一线,从事“甜蜜研究”的她说起话来也甜甜柔柔的。

“稀少糖一般热量低、升糖指数低,是肥胖人群、糖尿病人群的理想糖,对于慢病防治有重要意义,但稀少糖在自然界中的存量非常低,提取困难。”近些年,孙媛霞带领团队建立了以稀少糖生物转化合成为特色的糖生物工程研究平台,推动了功能性稀少糖产业的发展,多项发明专利实现成果转化。

2023年,孙媛霞团队还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糖的精准全合成,引发了社会各界关注。孙媛霞说:“与通过种植甘蔗等农作物提取糖的传统方式相比,二氧化碳合成糖无需过多依赖土地、水等资源,糖的获取时长也实现了从‘年’到‘小时’的跨越。”

“生物工程技术作为多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正在深刻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在生物制造、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智能化转型等方面展现出颠覆性潜力,使全球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业用地需求减少,工业过程碳排放降低。”孙媛霞说。

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基因与生物技术发展。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生物医药”入列组建国家实验室的重大创新领域;科技前沿领域攻关专栏囊括“基因与生物技术”等诸多尖端研究。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再次明确要推动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

今年4月,天津大学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学院正式揭牌,旨在主动应对生物技术革命和生物制造产业变革挑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引领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创新人才培养。

越来越多的合成生物学领域创新成果涌现。今年三月,天津大学的科研团队采用基因编辑、细胞器工程等合成生物学策略,通过构建微生物或植物细胞,让它们像“工厂”一样生产一种被誉为“植物黄金”的稀有人参皂苷。

稀有人参皂苷活性高,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已经被证明具有抗肿瘤、抗炎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但由于稀有人参皂苷在植物中的含量极低,通常不到0.1%,而且提取困难,导致价格昂贵。

“这项研究的突破性意义在于为稀有人参皂苷的高效生产提供了新思路。”天津大学药学院副教授梅坤荣说,“未来,随着合成生物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稀有人参皂苷的生产成本有望大幅降低,普通人也能便捷地用上这种‘植物黄金’。”

“生物工程技术带来生产及资源范式重构,提升了生物工程效率,从‘经验驱动’到‘智能制造’变革,未来前景无限。” 孙媛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