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6日晚9点04分,黔南州三都都江镇怎雷村村委会办公楼。伴随着一阵引擎的轰鸣声,灯光先是试探性地闪烁了几下,随后稳稳地亮了起来,驱散屋内多日昏暗。
“亮了!终于亮了!”人群中爆发出一阵低低的欢呼。断电整整72小时后,这个位于群山深处的村落,终于迎来了属于它的光明。站在人群前,不久前才赴任的村第一书记潘正来,望着这久违的灯火,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太好了,太好了……看见光,就看见希望了。”
这束光亮的背后,是一场与暴雨和时间的艰难赛跑。
都江镇位于三都东部,与贵州此次受灾严重的黔东南榕江县毗邻。6月23日凌晨,连续肆虐的强降雨重创了通往都江镇的生命线。山体滑坡与塌方撕裂了蜿蜒的山路,沿途的水、电、网设施损毁殆尽。顷刻间,整个都江镇陷入一片黑暗与沉寂——断电、断水、断网,成为与外界隔绝的“孤岛”。
6月24日上午6点,年轻的村干部韦其琪用汽车电瓶给手机充上电,刚开机,屏幕上就跳出多条外出务工村民发来的、询问家人情况的信息。其中一条来自平鸿往:“一直联系不上爸妈,家里情况怎样?”平鸿往的家距离村委会有20多分钟车程。
收到信息两小时后,韦其琪的身影已出现在泥泞的山路上,徒步赶往位于半山腰的平家。抵达时,平鸿往的父亲正和邻居们一起清理房前屋后的淤泥。韦其琪用手机拍下老人安然无恙的身影,又匆匆返回村中有信号的地方,将这份平安传递出去。“人没事就好,没事就好。”屏幕那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光,意味着连接。村委会的灯光刚稳定不久,住在附近的65岁村民杨光祥便拿着手机充电器匆匆赶来。过去两天,为了给在外打工的儿子报声平安,他和几位村民曾徒步几小时走到镇上充电。此刻,他迫不及待地拨通了儿子的电话:“村里有电了,很快就恢复了,不用担心。”
光,也意味着生计的重启。年产值达2200万元的黔云墨木业,是都江镇最大的木材加工厂,也是当地经济的支柱。尽管镇区外围的抢通仍在继续,但得益于电力抢修人员的优先保障,工厂在25日下午就已恢复了生产。车间里,7台加工设备重新发出沉稳的“嗡嗡”声,每天80立方米的木材加工量,正一点点找回中断的节奏。

在这场与灾情的搏斗中,南方电网的抢修队伍,是首批突入“孤岛”的力量。抢修人员、应急发电设备、电力物资……这些恢复光明的希望火种,通过直升机空运、公路抢通段接力、甚至利用尚可通航的水路,被争分夺秒地运抵都江镇各个受损节点。
“道路全面疏通后,物资运输和抢修效率将大幅提升。”南方电网工作人员说。
26日晚11点,记者离开都江镇时回望,点点灯火已在夜色中次第亮起。
眼下,三都各部门正全力抢修各镇暴雨损毁的供电、通讯设施。电信公司已调派卫星通信车、便携基站进驻信号盲区,确保民生基础设施最快速度恢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方亚丽
编辑 何广
二审 卢泰铭
三审 张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