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这所乡村小学坚持徒步做这件事

时间:2025-04-01 21:57:00

新华社成都4月1日电(记者吴晓颖)3月31日清晨8点,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中心小学四年级、五年级的140名少先队员代表在操场集合列队完毕,大家排着整齐的队伍徒步向4.5公里外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进发。

蜿蜒的队伍中,40名身着红军服、脚穿草鞋的小学生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小红军服装是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赠予的。孩子们都非常珍视能穿红军服的机会。”沙溪镇中心小学副校长李思媛介绍道。

学生们穿的草鞋,均是他们以稻草为原料亲手编织的,没有鞋面,走在山路上不会打滑。草鞋编织是沙溪镇中心小学的特色选修课,学校开设了草鞋制作工作坊,邀请58岁的草鞋制作手艺人伏钟山手把手教学生打草鞋。四年级1班女生谢婉晴从小看爷爷编草鞋、编竹筐,当她自己上手制作时才发现不容易,要经过敲草、搓绳、编底等许多道工序。

穿上亲手编的草鞋第一次走山路,谢婉晴有些不适应,“草鞋不保暖还磨脚,红军战士们就是穿着这样的鞋子跋山涉水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他们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粗糙的草绳摩擦脚掌,蜿蜒的山路考验耐力。一路上,师生互相鼓励、搀扶,一起翻山越岭。

图为3月31日,沙溪镇中心小学少先队员代表身着红军服、脚穿草鞋徒步前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上午9时许,经过1个多小时跋涉,师生们安全到达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陵园依山就势而建,如一把火炬镶嵌在青山绿水间;它始建于1934年,是红军为自己的战友修建的,有25048名烈士长眠于此。

松柏吐新翠、春风寄哀思。进入陵园,沿着千秋大道拾级而上,经过核心墓区,步入无名烈士陵园。只见一排排白色墓碑整齐伫立在山坡上,庄严肃穆,如同列队的卫兵守望着这方曾经战斗过的热土。墓碑上无一字,只有一颗鲜红的五角星。

少先队员们手持菊花在一块块无名烈士墓碑前庄严肃立,高举右手向烈士行少先队礼。老师们将提前准备好的红漆、毛笔分发到每一位学生手中。学生们分散成排,一人蹲在一块墓碑前,用毛笔蘸上红漆,一笔一画为碑身上的五角星描红。

图为3月31日,沙溪镇中心小学少先队员代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为墓碑上的五角星描红。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这颗星星描过后更亮了,就像英雄的眼睛在看着我们。”四年级学生陈阳扬小心翼翼地修补褪色的五角星边角,每一笔,都饱含着他对先烈的缅怀与敬意。

为烈士墓碑上的五角星描红,是一份思念,更是一份传承。“从2012年起,每年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高年级学生徒步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祭扫,已成为延续多年的传统。”沙溪镇中心小学校长杜鹏说。

“通过开展草鞋徒步、鲜花祭奠、红星描红、对先烈说一句心里话等清明祭英烈活动,让学生们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更了解家乡的红色历史,感悟革命精神。”杜鹏说,学校一直重视红色文化教育,开展一系列红色主题教育,用红军精神指引孩子们的成长之路,让红色基因扎根心底,代代相传。

图为3月31日,沙溪镇中心小学少先队员代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无名烈士墓碑前献花。新华社发

“没有你们的英勇献身,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不知道你们是谁,但我知道你们是英勇的烈士,是父母的宝贝,是最可爱的人。”

“感谢先辈的披荆斩棘,我们不会忘记你们,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离开前,学生们倾诉着他们想对先烈们说的心里话,满怀深情与思念。

微风拂过,松涛阵阵,墓碑上五角星鲜红如初,和学生胸前的红领巾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