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京河西CBD上班的白领朱先生发现,自己与同事购买的同款瑞幸咖啡价格竟相差6元,更令人诧异的是,他购买了“咖啡自由卡”,价格却仍比同事贵。记者发现,不同消费者通过该企业小程序购买同一款咖啡,价格差异明显。而在网络平台上,关于该品牌“杀熟”的吐槽笔记多达数百篇,众多消费者感觉自己被当成了“韭菜”。
当下,算法已如空气般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人们享受着“千人千面”的便捷,却也在无形中困于“信息茧房”,甚至沦为平台“杀熟”的靶子。同一商品,不同账号价格悬殊,老用户反而因“忠诚”被加价,这种隐蔽的定价策略,本质是平台利用数据优势对消费者进行“精准剥削”,既侵犯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更消解了市场诚信的根基。
值得警惕的是,算法的“黑箱”特性让维权难上加难。消费者往往陷入“自证困局”——如何证明差异定价源于算法歧视而非“随机优惠”?若平台以用户行为数据为基准实施差异化定价,且未明示规则,便涉嫌构成“杀熟”,这种信息不对称,恰恰暴露了算法治理的留白。
笔者认为,面对算法乱象,唯有以法治为纲,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而非异化为“割韭菜”的利刃。2024年7月施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禁止“大数据杀熟”,要求经营者不得在同等条件下设置差异价格。中央网信办、公安部、工信部、市监总局等部门联合开展的“清朗·算法治理”专项行动,更是直指算法滥用核心——严禁利用用户特征实施价格歧视,要求平台公示优惠规则、保障算法透明,并将“推动算法向上向善”列为治理目标……这些举措从制度层面划定了算法的“禁区”,为维权提供了硬核依据。
法治的关键在于执行,算法的复杂性要求监管必须“穿透技术迷雾”。例如,专项行动提出“全面公示热搜算法原理”“健全水军刷榜识别机制”,正是通过“以技制技”的思路,打破算法黑箱,让规则运行在阳光下。同时,压实平台主体责任,要求企业定期开展算法安全评估,从数据采集到模型训练全程合规,方能从源头遏制算法作恶。
法治之外,算法的健康生态还需多方共治。于企业而言,须摒弃“利益至上”的短视思维,将公平性与社会责任嵌入算法设计,在定价策略中恪守公平原则,拒绝“看人下菜碟”。于用户而言,则需提升数字素养,警惕“数据陷阱”,善用法律武器维权——保留消费记录、对比价格差异、积极投诉举报,皆是破除算法霸权的有效手段。
科技发展的目标是为人民谋福祉。当算法不再是“算计”的工具,而成为传递善意、促进公平的桥梁,我们方能真正走出“茧房”,拥抱一个更开放、更可信的数字社会。这需要法律的刚性约束,需要企业的伦理自觉,更需要每一个普通人的清醒与参与。唯有如此,算法才能真正“向善”,成为美好生活的助力。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