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千年 惠民万家

时间:2025-08-31 04:20:00

【文化中国行】

台上板胡一响,身着绛红靠子的武生踩着锣鼓点“咚锵”登场,一个“鹞子翻身”战袍翻飞,激起满堂喝彩;台下,席地而坐的老汉随调哼唱,末排赶来的后生踮脚翘首,两侧凭栏处更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一片热闹景象。

这是8月24日晚,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秦岭·秦人·秦声——第三届乡村戏曲大舞台精品剧目展演”的收官现场,由西安演艺集团旗下三意社、易俗社两大百年剧社,联合甘肃省秦腔艺术剧院、兰州市秦腔剧院、西演·青年团及周至县剧团六家专业院团共同举办。据统计,为期5天的惠民演出共吸引现场观众超20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量突破百万,成为秦腔圈的“现象级活动”。

秦腔俗称梆子腔,是我国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的声腔体系。它凭借臻于成熟的表演艺术、琳琅满目的绝活杂技及豪爽雄劲的声韵腔调流传千年,在西北地区广受欢迎。

“我们周至素有‘戏窝子’之称,一听有戏看,半个县城的人都聚过来了。”本地村民王守然笑称。“秦腔就是秦人的母语。娃娃从小听,才能记住咱这黄土的味儿。”带着孙女一同前来的赵阿姨坦言。“好久没见过这么齐的阵容了,《龙凤呈祥》一开场,我整个人就格外兴奋!”从甘肃闻讯赶来的秦腔爱好者李先生激动地说。

“近3年,西安市累计开展惠民演出6000余场次,其中秦腔剧目占比超70%。”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介绍,“今年还将在易俗社街区、幸福林带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基础上继续增设10个左右的惠民示范展演点,加快形成‘东南西北中 送戏到身边’的秦腔惠民新格局。”

围绕“全民参与、惠民为民、贴近群众”三大方向,西安市组织区县开展了“戏迷达人秀”“戏迷大赛”“秦腔戏迷擂台赛”等一系列活动,得到近400万群众的广泛参与。今年该活动将持续至10月,通过文联主办、区县选拔、社区组织三级联动模式、“名家走基层”等互动形式及全媒体矩阵宣传,让更多人了解秦腔、热爱秦腔、传承秦腔,让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何让古老秦腔与年轻受众、青春语态“接轨”?西安易俗社副总经理陈超武表示,为了传播优秀剧目,团队先后拍摄《三滴血》《柳河湾的新娘》秦腔3D电影,让观众在影院里“沉浸式看戏”;启动《易俗社·梨园夜》夜游项目,把百年博物馆变成了“活态艺术世界”。“参观的游客70%是年轻人,这让我们肯定,秦腔不光能看,还能‘玩’起来。同时,只要有演出我们就会全平台直播,如今28万粉丝里,30岁以下的占了一半多,单场直播最高在线观看人数达120万。”

(本报记者 张哲浩 李洁 本报通讯员 杨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