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省疾控中心”)的实验室到河源山区的田间地头,李镕用行动诠释了青年科研者的担当。她的故事印证了一个道理:科技的温度,不在于仪器的先进,而在于能否惠及最需要帮助的人群。
在“五四”青年节之际,这位“疾控先锋”的身影,正激励更多青年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李镕
从实验室到山区:她的职业选择
2023年,刚从高校博士毕业的李镕,面临人生的重要抉择:留校深耕学术,或是进入工业界大展拳脚等众多职业选择。但她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以选调生身份加入省疾控中心,回归公共卫生领域,扎根基层一线。
在新发和重点传染病防控相关监测和科研任务中,李镕凭借博士期间积累的研究成果,以及将基础科学问题转化为解决具体疾控问题的期盼,她申报的科研课题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
然而她反复思考:前沿的科研成果如何在公共卫生领域真正发挥应用价值?非发达地区的疾控事业又能否搭乘科技发展的快车?最终,她决定将专业能力投入公共卫生实践,尤其是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基层地区。
2024年10月,李镕与同事前往河源市和平县进行基层锻炼。当地流行病调查手段单一、检测设备与技术不健全、防控工作方法相对原始的现状摆到了面前,同时也没有引入测序技术等已得到实践结果证明的新技术新手段。仅有的传统流调手段因隐私壁垒和病毒潜伏特性,难以有效摸清疫情传播脉络。
多年的知识积累让李镕找到了解决方法——分子传播网络技术。这项技术通过测序病毒基因、比对突变位点,绘制感染者之间的传播关系图,精准锁定关键传染源。
李镕决定将省级实验室的技术带到山区,她与同事梳理国家技术方案,结合基层条件,设计出一套简化版操作流程,从零搭建工作。
科研赋能基层:让技术“有温度”
在山区工作期间,李镕常跟随疾控人员下乡走访。她意识到,技术只能解决溯源问题,防控的核心仍是人。
为了有效控制流行病在山区的隐匿传播,李镕借助省疾控的协作平台,自学分析软件,将复杂的基因数据转化为直观的“传播簇”,标注出高风险聚集人群,并联合省、市、县区各级力量制定实施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她深刻体会到“技术下沉”的艰辛,也更加感受了在山区乡镇实现流行病精准防控任重道远。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广东省疾控中心已选派十余名青年技术骨干下沉基层,他们怀抱勇攀科研高峰的志向和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担当,将前沿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守护人民健康的实际行动,让公共卫生的阳光洒遍每一个角落。
文|记者 朱嘉乐 实习生 汪姵辰
通讯员 周超凡 曾尧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