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报】
当3月9日,纪录片《中国绣娘》的最后一帧画面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CCTV-9)的荧幕上缓缓定格,我和万千观众一样,沉浸在这场跨越经纬的非遗文化震撼之中,久久难以平静。
3年的心血倾注,化作了这5集锦绣长卷。镜头细细描摹过绣娘指尖的茧与光,那些在仰阿莎湖里摇曳的银针、玉龙雪山脚下跳跃的彩线、蜀地竹影间游走的丝线,此刻都幻化成荧幕上熠熠生辉的星河。我们的拍摄足迹,踏过十三个省市的地理坐标,看到中国非遗文化于烟火人间传承的鲜活模样,捋起一条从扶贫攻坚迈向文化振兴的时代脉络。在拍摄过程中,当镜头聚焦在绣娘们泛白的头发和稳稳穿针的双手时,当我们了解到山村里的绣娘如果每年能有三万块钱的收入就能挺起胸膛过有尊严的生活时,这部片子早已超越非遗传承的范畴,被赋予了更深刻的社会价值。那三万块钱收入的背后,是母亲们用纤细的双手撑起家庭的坚强脊梁,是儿女们升学的通知书,是一个个家庭点燃希望的欢声笑语。
湘西十八洞村老支书石顺莲在《中国绣娘》播映座谈会上的讲述,让我感触颇深。她的第一心愿,就是让姐妹们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实现自我发展,把苗绣工艺传承下去,一代接一代,让苗绣产业越做越大、越来越强,带领大家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如今,村里已经有了5大产业,苗绣便是其中之一。十八洞村绣娘的月收入在1700至2000元,她们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实现经济独立。村里还建起了“花园党校”,通过微党课分享苗绣创业故事,激励着党员群众不断奋进。从一开始无人支持,到后来与高校、企业达成合作,这一路走来,石顺莲带领着妇女们克服重重困难,“一针一线绣出幸福路”,这个历程不仅凝聚了十八洞村四十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迁,更是精准扶贫伟大实践的生动缩影。当“花开十八洞”的湛蓝色刺绣饰品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锦绣中国》展厅被大众钟爱并争相购买时,它就成为了非遗文化传承的见证者,它见证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刺绣是时间的艺术。在观众的留言里,一位年轻朋友的话最让我动容:“终于明白母亲总是加班绣花到深夜的执念,那不是在消耗生命,是在编织尊严。”这恰恰是我们藏在每一帧画面里的初心:当传统手艺从单纯“讨生活”升华成“过生活”,当千万绣娘用针尖挑起的,不只是家庭的经济重担,更是五千年文明基因在当下的生动表达——这何尝不是整个民族在现代化浪潮中坚守文化根脉的精神印记?
《中国绣娘》的播出档期时值三八国际妇女节,我们将这部片子献给所有将青春绣进悠悠岁月的匠人,献给那些在田间与绣架间书写不凡命运的坚韧女性。屏幕内外,无数人与我们一同完成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文化接力仪式:绣架旁老绣娘布满皱纹的眼角闪烁着光芒,年轻观众开始四处搜索“刺绣体验课”······平台上各种的赞叹纷至沓来。这让我不禁回想起前期采访时,一位在家门口绣花的广西大山里老阿妈说过的那句话:“好绣品自己会说话。” 而我们,作为纪录片的创作者,不过是将这份跨越时空的“刺绣语言”,翻译给了全世界,让更多的人看到刺绣背后的文化力量,看到绣娘们的坚韧与担当,看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作者为纪录片《中国绣娘》总制片人)
本文来自【中国能源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